宁河区图书馆
宁河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河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析出资源
图表
人物
机构
事件
地名
专题
作品
实物
片段
任务年份
全部
1182 条
2023年
1182 条
专题类型
全部
1182 条
专题知识
264条
交通
15条
区域
85条
医疗
28条
基础设施
51条
姓氏
11条
数据统计
93条
景区
175条
民俗文化
435条
物产
25条
颗粒列表
共 1182 条
41
/
79
排序:
唯一号
题名
类型
601
宁河县北塘双垒景观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三辑
|
类型:
景区
北塘双垒 北塘,北靠大河,东面控制海口,是宁河的重镇,故设一名千总,驻兵守护海防。海口的南北两岸,各建炮台一座,创于明朝,后来海盗平息久了,日渐颓毁。(清时为抗击外来侵略又重建炮台。)有诗赞道:烽烟久已息,故垒尚依然。并峙雄畿辅,双标控海天...
602
宁河县潘庄村真武庙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三辑
|
类型:
景区
真武庙 在津沽大地众多庙宇中,宁河县潘庄村的真武庙可谓壮观。 潘庄的真武庙始建于宋朝,因为坐落在村北,人们习惯称之为北庙。潘庄真武庙分为大殿(金殿)、后殿和钟鼓楼三部分,皆为木制框架青砖瓦结构。大殿高10丈,后殿高6丈,七十二条屋脊,层层露...
603
宁河县潘庄村双龙庙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三辑
|
类型:
景区
在津沽大地诸多庙宇中,给人们留下神奇色彩的传说的,还属宁河县境内的铁瓦双龙庙了。 铁瓦双龙庙坐落在宁河县境内西塘坨村西部,普济河东畔,与七郎山隔河相峙。 相传,该庙始建于宋朝,它的建成据说与七郎山有关,当年抬送杨七郎尸体的队伍行至西塘坨境内...
604
田庄坨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一辑
|
类型:
景区
田庄坨,原名田庄头,旧时称代地主收租人为庄头,因田姓家族是这个佃户村的庄头而得名。前来改称田庄坨,叫法混乱,直至解放后才正式定名为田庄坨,沿用至今。 它位于芦台北约二十公里处,隶属板桥乡管辖,座落在蓟运河畔被蜿蜒的河道所环绕,三面环水,向东...
605
水稻发展过程之酝酿尝试阶段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一辑
|
类型:
数据统计
从公元1324年元朝泰定年间虞集建议,到清朝末年,经历了大约530多年的时间,时兴时废,断断续续,但总未发展起来,这段时间,为后人屯田种稻奠定了思想基础。
606
水稻发展过程之开始阶段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一辑
|
类型:
数据统计
从1863年(清同治二年),兵部侍郎崇厚在军粮城发展稻田起,到现在已有120多年历史。经走访张庄子85岁的老农王自友回忆,在他记事的时候,南涧沽、皇姑庄等村就有稻田。他说张尔沽老张家(人称张家五虎)。皇姑庄老刘家当时都种有稻田。又据小杨庄李...
607
水稻发展过程之发展转折阶段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一辑
|
类型:
数据统计
从日本侵占中国到建国以前为发展转折阶段。这段时间的主要特征是由日本、朝鲜引进了优良品种——“银坊”和“水源”等,淘汰了杆高穗稀的籼稻品种,更换成杆短、穗紧、耐肥,适合密植品质优良的粳稻品种,从而使米质和产量大大提高,从此芦台稻进入了优质米的...
608
水稻发展过程之提高阶段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一辑
|
类型:
数据统计
在品种上除利用外来品种,突出的表现是使用了我国自育品种,如天津红旗号品种和花育号品种,中国农科院的中丹号品种和中花号品种,国营农场系统垦丰号品种和6702等等。同时还有群众自己动手选育的品种如银坊300粒,水源300粒,宁河大穗和万金珠等品...
609
芦台火车站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一辑
|
类型:
基础设施
芦台火车站,位于京山线中段。西距天津八十二公里,东距唐山四十三公里. 一八八一年(清光绪六年)由当时直隶总督李鸿章,议奏清朝政府,主张兴修铁路获准。由开平矿务局投资,聘请英国人金达为筑路师,修筑了唐山至胥各庄路段。 一八八六年(清光绪十一年...
610
木板年画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一辑
|
类型:
专题知识
木板年画在我国有着数百年的历史,自我国劳动人民发明雕版印刷术以后,最早出现了隋唐时期的佛经扉页画,而后产生了戏曲、小说插图,到了明代有许多文人画家与民间雕版工人合作,创造了许多精美的版画。明末清初,木板年画开始出现。有宫廷主持创作的“万寿庆...
611
磨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淡出视觉的记忆
|
类型:
专题知识
磨,最初叫硙(wèi),汉代才叫磨,相传是鲁班发明的。鲁班发现人们吃面,都是把谷或麦子等原粮放在石臼里,也像舂米那样用粗石棍来捣,既费时费力捣的又少,而且捣出的面粉有粗有细,面质也不好。于是鲁班就从山上找来了两块石头,将石头凿成了两块厚度相...
612
碾子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淡出视觉的记忆
|
类型:
专题知识
碾子,也是用人力或畜力把谷物脱壳或碾成碎渣、面粉的石制工具,在我们这一带主要是用来碾高粱米的。碾子一般都很大,大的千斤以上,小的也有数百斤,几乎村村都有,但各家各户有的不多。石碾一般建在村的中央或方便大家使用的地方。碾子由碾台、碾盘、碾磙和...
613
白高粱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淡出视觉的记忆
|
类型:
专题知识
白高粱产量不是太高但老百姓种植的却不少,一是因为它属于高粱中的细粮,不管是碾米焖饭、磨面贴饽饽,还是打渣子熬粥,都有一种醇香,特别是刚刚收下来的新高粱,做出饭来,更是香味诱人。故有“宁吃当年糠,不吃隔年米”一说,现在亦如此;二是它的用处较大...
614
黏高粱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淡出视觉的记忆
|
类型:
专题知识
黏高粱虽然秸秆也会长得和白高粱一样高,但秸秆有些发泡,不坚韧,瓤子(即笤帚苗子)产量也不高,刨笤帚更不如白高粱柔韧耐用,且粮食的产量也不高,不能长期做主食,只是碾成米、磨成面用来改善一下生活,焖黏米饭、蒸黏饽饽等,所以种植的很少。
615
红高粱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淡出视觉的记忆
|
类型:
专题知识
红高粱(这里主要说的是传统的本地红高粱),秸秆不如白高粱粗壮高大,但粮食产量高,是养家糊口的主力,虽不像白粱那样好吃,但贴出饽饽来,色泽鲜红,表明光亮诱人,且有弹性,闷出的米饭呈粉红色,很耐咀嚼。其秸秆可以扎樽子,若与白粱秸秆掺在一起使用则...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