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类型

全部
297条
析出资源
218条
图表
79条

知识出处

检索条件

共 297 条 5 / 20
61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昆腔剧目正本有:《摇钱树》、《太平春》、《翡翠园》、《花飞龙》、《铁冠图》、《白蛇传》、《蝴蝶梦》、《通天河》、《江牛图》、《双狮图》、《华方寺》、《前后琵琶》、《火焰山》、《金棋盘》、《摘桂记》、《翻天印》、《分水珠》、《红梅阁》、《紫微...
62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新增微戏小戏、折子戏有:《百寿图》、《九件衣》、《打严嵩》、《击鼓骂曹》、《徐策跑城》等。
63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现代小戏有《买表记》、《朝外货》、《送货路上》、《打铜锣》、《补锅》、《问路》、《风林渡》、《游乡》、《五叉口》、《东海小哨兵》、《一袋麦种》、《借牛》、《小保管上任》等。经改编的传统剧和神话剧有:《双阳公主》、《三打白骨精》等。
64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黄金印》高腔,演出7场,观众2548人,平均每场有364人。《二狼山》徽戏,演出22场,观众总数11902人,平均每场541人。《陈三与五娘》梨园戏移植,演出6场,观众总数4038人,平均每场观众673人。《火焰山》昆曲,演出17场,观众...
65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浙江省武义县专业剧团——武义县婺剧团声腔曲调情况。
66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浙江省武义县文工团时期(1969年至1978年)的演出剧目。
67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浙江省武义县婺剧团(1978年至1988年)时期的演出剧目。
68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三、四十年代至1982年浙江省武义县专业剧团——武义县婺剧团舞台美术情况。
69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到了建国后的50年代上述两团行头仍为建国前的旧戏装。1955年,昆婺两团进行了服装改革,采用了水袖、高靴等。到六十年代,受京、越等剧种的影响,改良靠、豹衣、女战衣、褶子(客衣)、改良宫装等在两个团中,开始采用,1963年,昆剧团到上海、苏州...
70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化妆是戏曲的造型艺术。武义的昆婺两个剧种,按行当分类,脸部造型基本相同。脸谱分三堂造型,即净丑(花脸堂)、生(白脸堂)、旦(旦堂)。建国前净丑分别化妆为大白脸、白方块脸、白鼻头脸,小白鼻头脸,白脸堂不化妆;旦堂,除老旦不化妆外,其他行当都化...
71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早期戏曲舞台,只有照明灯光。清末民初乡村草台用松明火把照明;庙台、祠堂用青油灯照明;后改用煤气灯。60年代,昆婺两团到农村演出,仍沿用煤气灯照明。1957年前后,两团购置部分灯光配光设备,设专职灯光人员。1961年起使用天幕投影灯。后逐步配...
72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前武义戏曲舞台上仅为一桌二凳或一桌四椅,后台(乐队)亦置舞台后方。并有桌围、椅披、大门帐、小门帐等。后逐渐出现一些实体布景,如城墙、山头、石洞等。昆剧民生乐社时期上演《长生殿》,舞台上用过“月宫”的软景。1957年乐队人员搬到台下。舞台...
73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1957年~1987年浙江省武义县专业剧团——武义县婺剧团省、市会演情况。
74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浙江省武义县专业剧团——武义县婺剧团体制改革发展情况。
75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为浙江省武义县1985年文化部发表的文章,文章记述了浙江省武义县婺剧团体制改革的体会。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