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类型

全部
104条
析出资源
84条
图表
20条

检索条件

共 104 条 2 / 7
16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朱子后学 | 类型: 正文
本文对朱熹制定的庆元礼制进行了研究,重点探讨了其中“通变实用”的特点。朱熹在制定礼制时,强调了“礼时为大”和“通变实用”的原则,主张简化古礼并使之符合时代需要。在乡饮酒礼中,他根据实际情况对席位进行了调整,将“宾”和“介”合并,同时固定化“...
17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朱子后学 | 类型: 正文
本文字主要介绍了朱子及其思想对中国古代礼、酒文化的影响。朱子是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礼”是天地自然之理,并提倡以理释礼,使“礼”成为天理的外在表现形式与规范。在朱子的礼学思想中,“礼”具有神圣性与超越性,祭祀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酒则...
18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朱子后学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介绍了朱子及其思想对中国古代礼、酒文化的影响。朱子是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礼”是天地自然之理,并提倡以理释礼,使“礼”成为天理的外在表现形式与规范。在朱子的礼学思想中,“礼”具有神圣性与超越性,祭祀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酒则是...
19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朱子后学 | 类型: 正文
本文字主要介绍了朱子及其思想对中国文化,特别是酒文化的影响。文中提到朱子对诗酒的热爱,以及他在诗酒情怀方面的表现。
20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朱子后学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朱子(朱熹)的诗歌创作和他对自然景观的欣赏。朱子是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一位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广泛涉及自然景观、人生哲学和道德理念。
21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朱子后学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介绍了钱锺书对朱熹的诗歌创作的研究和理解。钱锺书认为朱熹的诗歌具有述而不作、发凡言例、中西相映、今古贯通、引申触类、点到即止的特点,体现了朱熹作为一位思想家的深思熟虑和独到见解。同时,钱锺书还从个人经历和文化传承的角度评价了朱熹的诗...
22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朱子后学 | 类型: 正文
本文着重探讨了朱子哲学的当代反思,以世界朱氏联合会为例,关注其如何将宋代儒学文本《朱子家训》普及,并以此为案例研究儒学复兴。文章回顾了《朱子家训》的背景和主要观点,并与朱柏庐的《治家格言》进行了对比。同时,文章还探讨了《朱子家训》在全球化的...
23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朱子后学 | 类型: 附录
24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朱子后学 | 类型: 附录
25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朱子后学 | 类型: 正文
本文讨论了朱熹对《大学》中“格物致知”这一概念的理解和阐释。朱熹认为,“格物致知”是指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观察和理解,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基于对事物内在逻辑关系的理解,而不是仅仅通过抽象思考或经验积累得到的。因此,朱熹强调在学习的过...
26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朱子后学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朱熹是宋明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对《礼记·大学》的“格物致知”进行了补正,并对此进行了系统的阐释。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即通过研究事物来获得知识。他认为,通过深入研究事物,可以逐渐提高对事物的认识,从而获得完整的知识。这一思想体...
27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朱子后学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朱熹对《大学》中“格物致知”观念的阐释和解释,以及他在《朱子语类》和《〈大学〉或问》中与门人关于这一主题的讨论。朱熹认为“格物致知”是通过研究事物来获得知识,并对这一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的解释体现了他在哲学、认识论和道德修养方...
28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朱子后学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朱熹对《大学》中“格物致知”观念的阐释和解释,以及他在《朱子语类》和《〈大学〉或问》中与门人关于这一主题的讨论。其中涉及了朱熹的主要论敌陆九渊对“格物”论的不同看法,以及朱熹与黄义刚的讨论。朱熹强调了随事理会的重要性,并解释了“所...
29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朱子后学 | 类型: 正文
本文通过分析朱熹在《大学或问》中引用的九句引文,探讨了朱熹关于“理”的观念。陈淳试图为这九句引文的次序构建一个理论,认为它们是按照某种有序的方式排列的。然而,朱熹在回答中指出,这些引文的次序只是按照年代排列的,并没有特定的含义。
30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朱子后学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朱熹对《大学》中“格物致知”的理解,包括他对存在缺文的解释,以及他对“格物致知”的不同处理和新增内容。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