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类型

全部
280条
作品
280条

检索条件

共 280 条 6 / 19
76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 类型: 文学
背景 这两首诗是朱熹于宋隆兴元年(1163)癸未所写。当年朱熹三十四岁。这段时间,朱熹从事研究《论语》,先后写成了《论语纂训叙》、《论语要义》、《论语训蒙》等书。但在学术上时常感觉到“困惑”,他经常反思自己,并总结自已从师事武夷三先生和李侗...
77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 类型: 文学
背景 这首诗写于隆兴元年(1163)癸未底,原载于《朱文公文集》卷二。这是一首充满爱国激情的感事议政诗。因孝宗皇帝赵奋罢黜主战派张浚,金兵二十万(号称八十万)又渡淮南侵,占领了楚、濠、滁等州,再次兵临长江,南宋朝廷一片惊惶。是年十月,朱熹两...
78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 类型: 文学
背景 这首诗原载于《朱文公文集》卷二。隆兴二年(1164)甲申,朱熹35岁。正月到南平哭奠李侗,写了祭文和行状,接着又于八月再到延平参加李侗的葬礼,写了三首诗倾吐他十载从学李侗之情。又据《朱子年谱》载:“隆兴二年甲申,公三十五岁,正月之延平...
79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 类型: 文学
背景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同上首,原载《朱文公文集》卷二。朱熹在延平为李侗奔丧的同时,重游西林院,池台如故,题诗仍在,但却与恩师远隔阴阳,令他肝肠寸断,思绪联翩,故他又用旧韵作了二首诗,重温在这里恭听师教的旧梦。 浅析 第一首:写此次重来延平,...
80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 类型: 文学
背景 这首诗作于隆兴二年(1164)甲申,朱熹35岁。原载于《朱文公文集》卷二。当年朱熹的《困学恐闻编》和《训蒙绝句》二书成。其《困学恐闻编》收编了他师事李侗时期的杂记之文,但用意却同隆兴元年编《延平答问》不同。《延平答问》记录了他从学延平...
81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 类型: 文学
背景这三首诗约写于绍兴末至乾道初(1162-1165),具体时间不详。这时的朱熹经过李侗的点化和自己的潜修,格物穷理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发展,故能写出这三首寓意深刻的哲理诗。 浅析 第一首写诗人终日面对青山和万紫千红的花草,看到了流云、飞雨,不...
82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 类型: 文学
背景 这是朱熹的一首描写农村俭朴生活的记实诗,约写于乾道(1165)乙酉初在五夫家居之时。原载于《次秀野刘丈闲居十五咏》。朱熹14岁时,父亲病逝,15岁时遵父命奉母依刘氏,师事五夫三先生,刘子羽为他筑室于潭溪之上,并为之置有园圃,使之“有圃...
83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 类型: 文学
背景 此诗约为宋乾道(1165)乙酉朱熹家居崇安五夫时所写。朱熹生平大多寓居乡村,接近社会下层,生活俭朴。他的诗作题材广泛,闽北山区民间的萝卜、白菜、乳饼、竹笋等一类的蔬食,既是他日常生活所必需,也是他诗文中的好题材。《次秀野蔬食十三诗韵》...
84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 类型: 文学
背景 朱熹这首诗约写于乾道元年(1165)乙酉左右,当时朱熹家居崇安五夫,四月向朝廷请祠未获准,时省札下催促朱熹莅职,朱熹刚到任,恰逢朝中有人复主和议,以政见不和,愤而请祠。五月复监南岳庙。面对国仇家恨,自己又报负难施,故写下这首诗。 浅析...
85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 类型: 文学
背景 这首诗约写于隆兴二年至乾道元年(1164—1165)左右,此时朱熹连续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乾道元年,入对垂拱殿,奏疏未能被采纳,同年十月延平李先生病逝,……故这段时间,思想消沉,以“解嘲”的形式来宣泄自己的思愁。 浅析 此诗前八句是自...
86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 类型: 文学
背景 这首诗为(1164—1165)送赵仲缜赴京(临安)应试,行至分水岭时续其原韵所写。原载《朱文公文集》卷四,具体写作时间不详,但按其全诗编排的顺序,此卷排于《南岳唱酬集》之前来看,约写于隆兴末、乾道初前后。在此诗之前尚有《仲缜尊兄对策南...
87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 类型: 文学
背景 此诗约写于乾道元年(1165),即朱熹在崇安五夫家居之时。乾道元年,朱熹38岁,先是省札催促莅任,朱熹刚到任,恰逢钱端礼、洪适宜等人复主和议,朱熹与之政见不合,故四月向朝廷请祠,五月复差监南岳庙。面对国仇家恨,自己又抱负难施,不觉感伤...
88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 类型: 文学
背景 这首诗写于南宋乾道元年(1165)乙酉,系朱熹用以答谢其妹夫刘彦集(刘子翔)赠送8蒲之诗作。当年朱熹36岁,先是省札催促莅职,可朱熹刚到任,恰逢钱端礼、洪适等人复主和议,朱熹与之政见不合,故四月向朝廷请祠,五月复差监南岳庙,即朱熹在五...
89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 类型: 文学
背景 据民国十六年《尤溪县志》卷二记载,乾道间的一年立春日,朱熹回到尤溪故里,登上城南莲花峰顶的天湖。可能是勾想起了此天湖与建阳天湖之间的联想,故有此说。因为乾道六年(1170年,庚寅),朱熹41岁。正月十一日,朱熹葬母于距潭溪百余里的建阳...
90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 类型: 文学
背景 这首诗作于乾道二年(1166年)丙戌,朱熹37岁。是年同张拭、石〓(子重)、许升等人和湖湘学者共同讨论“敬”的存养工夫,实际上是朱熹由“主静”到“主敬”的认识思想发展阶段。秋末,他把自己对“敬”的认识发展当作一次重要的思想飞跃,兴奋异...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