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事再用回向壁间旧韵二首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唯一号: 130835020210000687
作品名称: 感事再用回向壁间旧韵二首
文件路径: 1308/01/object/PDF/130810020210000020/001
起始页: 0151.pdf
责任者: 朱熹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22.744
主题词: 古体诗-中国-古代

作品简介

背景 这首诗写于隆兴元年(1163)癸未底,原载于《朱文公文集》卷二。这是一首充满爱国激情的感事议政诗。因孝宗皇帝赵奋罢黜主战派张浚,金兵二十万(号称八十万)又渡淮南侵,占领了楚、濠、滁等州,再次兵临长江,南宋朝廷一片惊惶。是年十月,朱熹两个多月的豫章、丰城吊唁张浚之行归崇安后,获悉金兵铁骑蹂躏淮甸,心中十分悲愤,却又报国无路,他感到自己腐儒妄议、书生空谈的无用,而无力挽狂澜于既倒,乃吟出了这两首悲愤诗以见志。 浅析 第一首:头四句,写金兵大举入侵的嚣张气焰。五、六句,建言皇上要痛定思痛,急谋救亡之策,其中用“借箸”这个典故和“摧锋”一词,表示希望朝廷知人善任,分别选用文武官员。结尾两句,“万灶起愁烟”。形容天下百姓愁怨之深,并衬托“偷安”者的可耻可恶。第二首:头两句,描写敌寇入侵,朝廷和边民的惶恐情状。三、四句,指出朝廷过去忽视屯田实边,临时仓皇应战的失策。五六句,抨击主和派和谈误国。最后两句,自愧腐儒空谈,无策捍卫国家百姓。全诗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对屈膝投降的卖国者进行了严厉的谴责。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朱熹诗选365鉴赏》

出版者: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本书选取朱熹不同时期的365首诗作进行了注释、浅析和背景介绍。注释部分对那些难懂的文言词语、特殊句法,作了通俗的解释。浅析部分把诗作同情节、人物和朱熹创作的视角综合成一个整体进行鉴赏。全书还按朱熹创作的时间顺序进行了编排,交待了创作的历史背景,该书是普及性的大众传媒选本,又是别具学术风格的诗学专著。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