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二首)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唯一号: 130835020210000700
作品名称: 观书有感(二首)
文件路径: 1308/01/object/PDF/130810020210000020/001
起始页: 0173.pdf
责任者: 朱熹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22.744
主题词: 古体诗-中国-古代

作品简介

背景 这首诗作于乾道二年(1166年)丙戌,朱熹37岁。是年同张拭、石〓(子重)、许升等人和湖湘学者共同讨论“敬”的存养工夫,实际上是朱熹由“主静”到“主敬”的认识思想发展阶段。秋末,他把自己对“敬”的认识发展当作一次重要的思想飞跃,兴奋异常地写信告诉许升说:“秋来老人粗健,心闲无事,得一意体验,比之旧日,渐觉明快,方有下工夫处。日前正是一目引众盲耳,其说在石〓(子重,尤溪知县)丈书中,更不缕缕,试取观之为如何,却一语也。更有一绝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摘自《文集》卷三十九《答许顺之》书十)。也有人说第二首诗写于绍兴三十一年,两首诗是否同时而作,因根据不足,不敢妄加肯定。 《观书有感》这首诗几百年来,到处在传诵,被后人比可为与孔子在川之叹和孟子的倚栏之观相媲美。那么是写在崇安五夫?还是写在武夷山?甚或写在尤溪?众说纷芸,莫衷一是。有人说是朱熹十六七岁时,与老师刘子翚和学友同游武夷山“浴龙池”,他突然想起五夫家门口的那一方池塘,一年前应景抒怀所写的旧作,向诸友朗诵出来的。另一种说法是,朱熹科举中进士后,想起自己坎坷的童年,出生在尤溪,又寄居在尤溪郑义斋馆舍,特别对门口的半亩方塘印象很深。父亲死后,幸蒙武夷三先生的教诲,才有今日功名。记得当时父亲曾写过一阙《蝶恋花?醉宿郑氏阁》词,词曰:“清晓方塘开一镜,落花飞絮,肯向春风定,点破翠奁人未醒,余寒犹倚芭蕉劲”之句,便有感而发作了这首七绝诗。其中“半亩方塘一鉴(镜)开”与“清晓方塘开一镜”有明显的借鉴痕迹。实际上争论在哪写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诗中所反映的哲理内涵,它今天能给我们一些什么启迪,这才是我们所要把握的。 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这两首诗是“借物以明道”。诗中说理,历来遭到非议。理语和诗歌,仿佛是两个冤家,不能相容。但王夫之认为诗源情,理源性,未必一定分辕反驾;而朱熹的某些说理诗,尤为他所称赞。这两首诗,寓哲理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之中,不堕理障,富于理趣,一直为人传诵。 浅析 这是朱熹以“理语成诗”的代表作。全诗用形象思维和比兴的手法,反映了人生进步的客观规律,富有生活的哲理性。第一首:诗人以借景抒怀、借物言志的手法,说明读书要追根溯源,找到知识的源泉,才能融会贯通。即朱熹的本意是指格物致知、躬行践实说。亦即我们今天所提倡的要源于实践、源于生活。第二首:揭示读书的两种境界:一种是读书时痛下苦功,则犹如春水涨发,推驶巨舰轻如鸿毛。一种是读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白白地浪费了光阴。这两首诗以对方塘、天光云影、源头活水、春水、巨舰等具体景物的描写,把人生的深奥哲理,融入到诗歌之中,充分显示了诗人事理的通达和才思的敏捷,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朱熹诗选365鉴赏》

出版者: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本书选取朱熹不同时期的365首诗作进行了注释、浅析和背景介绍。注释部分对那些难懂的文言词语、特殊句法,作了通俗的解释。浅析部分把诗作同情节、人物和朱熹创作的视角综合成一个整体进行鉴赏。全书还按朱熹创作的时间顺序进行了编排,交待了创作的历史背景,该书是普及性的大众传媒选本,又是别具学术风格的诗学专著。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