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类型

全部
4386条
人物
2153条
机构
204条
事件
1129条
地名
313条
作品
449条
实物
138条

知识出处

检索条件

共 4386 条 288 / 293
4306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 类型: 其他
小麦是主要粮食作物品种之一。20世纪50年代前,小麦种植面积比谷子、高粱少,多为旱作。50年代中期,小麦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产量提高。内丘镇、金店镇、官庄乡及五郭店乡的东部为小麦高产区;大孟村镇为一般产区;柳林乡、南赛乡、獐獏乡及五郭店乡西部...
4307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 类型: 其他
玉米明末清初,内丘县域内即有少量玉米种植,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县域内玉米种植面积仍很少。50年代中期,内丘县人民政府号召增加玉米种植面积,以提高粮食产量,玉米种植面积开始扩大。60年代始,县域内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产量逐步提高。20世...
4308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 类型: 其他
谷子古称“粟”,耐干旱,抗瘠薄,种植普遍,历史悠久。谷子除其籽粒食用外,秸秆俗称“谷草”,是优质饲草。20世纪50年代以前,谷子一直是当家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小麦不相上下,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50年代中期始,随着玉米、小麦种植...
4309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 类型: 其他
高粱古称为秫,属耐旱耐涝作物。明崇祯十五年《内丘县志》有“红秫、白秫、黑秫”之记载。20世纪50年代前,高粱种植面积、总产量分别占粮食作物的15%、17%,居小麦、谷子之后,占第三位。高粱既可食用,亦可酿酒制醋,秸秆用以烧饭、铺房顶、串箅子...
4310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 类型: 其他
甘薯又名红薯、红山药。清乾隆五十年(1785),朝廷诏种甘薯时引入县内。20世纪50年代前有零星种植,50年代中期形成规模种植。因其耐干旱瘠薄,稳产高产,很受农民欢迎,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世纪80年代后,因甘薯黑斑病危害严重,收获后不易存...
4311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 类型: 其他
黄豆,一般为夏播,也可春播。内丘县黄豆较之东北黄豆籽粒小,含油量低,而蛋白质含量较高,适于做豆腐等高蛋白豆制食品。
4312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 类型: 其他
黑豆,其特性与黄豆同,但表皮黑色,多用作牲口饲料,也可做豆腐。20世纪50年代以前种植面积大于黄豆,60年代始种植面积下降。70年代后很少种植。
4313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 类型: 其他
青豆,豆仁浅黄而皮呈青绿色,多在田埂、地边及小块地种植,面积零星,产量低,一般做盐水豆食用,蛋白质含量高。
4314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 类型: 其他
绿豆,春夏播均可,多作夏播,一般多在小块地种植或在谷子、棉花地间作。丘陵区种植较多,产量低。绿豆汤和绿豆小米粥,有祛邪火、降暑热功效。绿豆面加少量小麦粉制成的面条即为有名的地方特色食品“杂面”。
4315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 类型: 其他
扁豆,植株矮丛生,籽粒圆扁形,有红、白两种,产量很低,种植零星,在早春播种,小满收割。
4316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 类型: 其他
豌豆,早春播种,小满收获。植株丛生,开白、红、紫花,籽粒浑圆,有白、花两种,多做大牲口饲料,在缺粮年份,春夏青黄不接时,补充口粮不足。
4317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 类型: 其他
小豆,有红、白两种,红小豆又名赤豆,为河北省传统对日本出口商品之一。小豆有抗瘟、解毒功效,是制红豆沙的原料。
4318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 类型: 其他
芸豆,多在玉米地间作,山区种植较多,有白、花两种,花芸豆较名贵。
4319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 类型: 其他
豇豆,有白、花、红三种,白豇豆色泽洁白,比较受人们欢迎,还有一种菜豇豆,其豆荚嫩时可做菜用。
4320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 类型: 其他
南豆,只在丘陵、山区有种,籽粒白色或浅褐色,形如绿豆但较小,豆荚不易爆裂,如爆裂则有一定弹射力,可防石鸡等啄食。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