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祁连山” 相关
共 186 条 4 / 13
46
知识出处: 民国酒泉县志 | 类型: 正文
酒泉县地处祁连山北麓的缓坡地带。以西南青头山向北延伸,构成了河西走廊西部的分水岭。
47
知识出处: 民国酒泉县志 | 类型: 正文
祁连山,横亘县境南缘,东西绵亘千里,俗称南山,又称大雪山,为河西走廊与青海的天然分界山。四季冰雪封盖,是河西走廊沿线的主要水源。
48
知识出处: 民国酒泉县志 | 类型: 正文
酒泉县境内共有8条河流,其中6条源出祁连山,古称西支河,诸河皆东北流,至鸳鸯池,与张掖河汇合,北入居延海。
49
知识出处: 民国酒泉县志 | 类型: 正文
酒泉,自两汉建置以来,即引祁连山雪水以溉田。境内众多河道,多发源于祁连山,出山分流下泄,形成广阔的洪水冲积面,除诸河道中下游土层较厚,可以种植外,其余沿山及边缘地带,则分布有大片戈壁和沙漠、荒旱的盐碱滩等。滩多雨少,石厚土薄。耕作土壤以灰漠...
50
知识出处: 民国酒泉县志 | 类型: 正文
酒泉县地处北温带,介于蒙新高原的夹角之间,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地理纬度和海拔比较高。
51
知识出处: 民国酒泉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章内容包括:绿洲地貌、荒滩和植被、物产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土特产品。
52
知识出处: 民国酒泉县志 | 类型: 正文
夹山子滩位于县东南部祁连山北麓,系山北缓坡地,东为马营河,西邻黄草坝,北与屯升耕地相连,面积约6万亩,地势南高北低,海拔1880〜2228米,坡度1/40〜1/60,土层厚1〜1.5米,下为沙砾石,土质为轻壤或沙壤,属灰棕荒漠土。
53
知识出处: 民国酒泉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章内容包括: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土特产品。
54
知识出处: 民国酒泉县志 | 类型: 正文
干热风袭来时,气温高、湿度低、蒸发快,往往导致农作物萎蔫、干枯或死亡,造成小麦、胡麻未饱先枯而“青秕”,大面积减产。
55
知识出处: 民国酒泉县志 | 类型: 正文
酒泉位于祁连山北麓褶皱地带的山前坡地,接近于南山昌马震原以及北山地震线附近,所以,时有地震发生。两汉魏晋时期,这一带曾经是主震地区。
56
知识出处: 民国酒泉县志 | 类型: 正文
民国时期酒泉的民族主要有汉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哈萨克族6个民族。
57
回族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民国酒泉县志 | 类型: 正文
酒泉回族谨严刚直,勤劳勇敢,性多聪慧,大多善于经商。分布在县城东关的回民,多数从事商业或手工业,分布在泉湖水磨沟及临水堡、西南乡一带的回族从事农业。
58
知识出处: 民国酒泉县志 | 类型: 正文
民国三十六年(1937年),实行保甲制度,酒泉撒利维吾尔族成立“明花直属保”,祁连山北麓诸山口成立“祁连直属保”,由县政府直接管辖,选各部落头目任保长、甲长。
59
知识出处: 民国酒泉县志 | 类型: 正文
民国时期,酒泉县境内蒙古族为数甚少,散居于祁连山北麓及北山道湖、花城湖、嘉峪关外黑山湖、大草滩等地,逐水草游牧,居无定址,生活极为艰苦。
60
知识出处: 民国酒泉县志 | 类型: 正文
哈萨克族原有文字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拼写而成的。后又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信仰伊斯兰教,主要从事畜牧业,后逐步转向定居游牧。散居酒泉县境的哈萨克族多从事工商业。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