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民国酒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1278
颗粒名称: 哈萨克族
分类号: C924.25
页数: 2
页码: 141-142
摘要: 哈萨克族原有文字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拼写而成的。后又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信仰伊斯兰教,主要从事畜牧业,后逐步转向定居游牧。散居酒泉县境的哈萨克族多从事工商业。
关键词: 酒泉 地方志 民族

内容

哈萨克族 民国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1933—1934年),新疆维吾尔等族多次起义,都被官方镇压了下去。后又激起了新疆回、维吾尔、哈萨克三族联合起义,又受到盛世才的镇压。北疆阿勒泰、巴里坤、哈密一带的哈萨克族开始了向甘肃河西的安西、玉门、酒泉等县的大迁徙。甘、青两省原来并无哈萨克族,1928年至1936年间,有少量哈萨克族牧民游牧于马鬃山一带。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新疆北部阿勒泰、巴里坤等地的哈萨克族部落,大批哈萨克牧民向甘肃迁徙。最先来的是在1936年春,由阿都巴依率领565人,进入甘肃境内。1937年夏,由艾里斯罕率领890余人,进入酒泉地区。同年秋,又有扎依甫率来2570人。1939年春,由努尔哈力等率领7665人,相继进入酒泉。停留在马鬃山一带的,有帐篷200余顶。已先后散布安西、玉门、酒泉、金塔、高台、临泽、张掖等县的哈萨克牧民,共有帐篷1680顶,人员9284人。哈萨克牧民散居酒泉、张掖地带后,国民党甘肃省政府指定祁连山北麓、讨赖川、疏勒川为其主要放牧场。由于人无安居处,畜无好草场,1938年春夏间,阿都巴依率部众由当金山口进入青海,次年5月,爱力斯罕也率部入青海,接着扎依甫也于6月率部入青海,留居酒泉的仅有努尔哈力一部及其他零星哈萨克牧民。据青海《德令哈县志》记载:“哈萨克族自1934年起,向甘、青两省迁移,首批约200户,迁到青海西部的茶卡。1939年又有900户,由头人沙布鲁巴依率领,迁到青海茶卡。原先留居酒泉的哈萨克族也于1939年至1941年迁到茶卡、尕寺、马海等地。1940年,酒泉有哈萨克族约250户,渐次移向敦煌当金山、玉门鱼儿红以及张掖南山的大马营一带放牧。自哈萨克民众入甘以后,部分哈萨克民众常发生抢劫汉民牲畜之事件。民国二十八年至三十一年(1939—1942年)间,先后派遣大员办理安抚业务,发放粮款,巡视抚慰,将哈萨克民众安置于张掖、玉门及敦煌南山。此时,由敦煌县发粮供给,散居在玉门鱼儿红山谷地带的374户,由玉门县按月发粮;散居张掖南山梨园口、康龙寺等地的哈萨克牧民153户675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盛世才离开了新疆,甘、青各地哈萨克族牧民纷纷上书,要求返回故乡。经政府同意,酒泉、张掖、临泽、青海哈萨克牧民于民国三十六年
  (1947年)先后迁回新疆。哈萨克族原有文字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拼写而成的。后又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信仰伊斯兰教,主要从事畜牧业,后逐步转向定居游牧。散居酒泉县境的哈萨克族多从事工商业。

知识出处

民国酒泉县志

《民国酒泉县志》

出版者:甘肃民族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民国时期酒泉(肃州)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将帮助人们认识、了解这一时期酒泉的自然地理、民族宗教、文化教育、风土人情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安西
相关地名
玉门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甘肃
相关地名
张掖
相关地名
新疆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哈萨克族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德令哈县志
相关作品

相关实物

祁连山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