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湖口县” 相关
共 755 条 7 / 51
91
知识出处: 湖口县志 | 类型: 正文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以前,湖口县商业区集中在东门至成德岭脚下一带,盐、粮、南杂、布匹和小百货之类的商品全在这一带店铺零售和批发,城内私人商号,行、店、栈近200户。当时双钟镇最大的贸易是粮食买卖,每年吞吐量在750-800万斤,本镇人...
92
知识出处: 湖口县志 | 类型: 正文
1974年外贸出口由企业各自经营,1974年后由商业局外贸股管理,1978年成立县外贸公司后均归口经营。
93
知识出处: 湖口县志 | 类型: 正文
湖口县的对外贸易始于抗战时期,当时傅垅、文桥两地的茶豆和黄豆经上海口岸连年外销日本;流芳一带的白芝麻也远销日本和南洋各地。1949年至1955年县土产经理部每年都要收购十万余张狗皮、麂皮、猫皮、貉皮、狐皮、兔皮、水獭皮、黄鼠狼皮等,向美国和...
94
知识出处: 湖口县志 | 类型: 正文
1984年湖口县外贸公司开始对企业进行改革和整顿,建立岗位责任制,实行全面承包,改善服务态度,建立购销挂钩户,把住主要出口商品的购销关,减少失误,提高经济效益。
95
知识出处: 湖口县志 | 类型: 正文
清末至民国年问,湖口县的集市贸易主要集中在双钟镇、流泗桥、屏峰、马影桥、江桥、文桥、均桥、流芳市等地,尤以双钟镇、流泗桥和屏峰最著。
96
知识出处: 湖口县志 | 类型: 正文
清末至民国年问,湖口县的集市贸易主要集中在双钟镇、流泗桥、屏峰、马影桥、江桥、文桥、均桥、流芳市等地,尤以双钟镇、流泗桥和屏峰最著。
97
知识出处: 湖口县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初期,集市贸易依然集中在双钟镇、流泗桥、屏峰等地一带。1958年,集市贸易被视为投机倒把、黑市交易的场所而被取缔。1962年之后,集市贸易稍有复苏,当时双钟镇集贸市场的交易活动开始活跃,上市的农副土特产品以及从江北、梅家洲前来赶集的农民...
98
知识出处: 湖口县志 | 类型: 正文
湖口农贸市场始建于1987年10月,1988年元月竣工并开市。坐落于北门,占地面积为4100平方米,其中顶棚1980平方米,室内面积793平方米,有摊位560个,上市人数高峰期日达7000余人次,是年成交额972万元。
99
知识出处: 湖口县志 | 类型: 正文
清代官府对农民征收田赋,交纳田赋的形式主要是征收钱粮。在县署设有钱粮柜,“设柜征银,开仓量米”。除征收赋粮之外,还要征收漕粮供京官、军用。光绪年间湖口每年要向上交纳兵粮1166石,仓谷12100石(光绪二十三年《大清播绅全书》)。民国三十年...
100
知识出处: 湖口县志 | 类型: 正文
清代官府对农民征收田赋,交纳田赋的形式主要是征收钱粮。在县署设有钱粮柜,“设柜征银,开仓量米”。除征收赋粮之外,还要征收漕粮供京官、军用。光绪年间湖口每年要向上交纳兵粮1166石,仓谷12100石(光绪二十三年《大清播绅全书》)。民国三十年...
101
知识出处: 湖口县志 | 类型: 正文
抗日战争前湖口设有钱粮柜,抗日战争胜利后设有田赋管理处,下设流泗、西山、象山三粮库。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七月后成立田粮科,下面设有乡镇田粮办事处和收购粮食的仓库,还设有湖口运输站(属乙级站)。民国二十二年以后,稽核谷米出口任务由湖口“...
102
知识出处: 湖口县志 | 类型: 正文
清代官府对农民征收田赋,交纳田赋的形式主要是征收钱粮。在县署设有钱粮柜,“设柜征银,开仓量米”。除征收赋粮之外,还要征收漕粮供京官、军用。光绪年间湖口每年要向上交纳兵粮1166石,仓谷12100石(光绪二十三年《大清播绅全书》)。民国三十年...
103
知识出处: 湖口县志 | 类型: 正文
为进一步鼓励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对超购部分,实行奖励。1984年,全县粮食总产超历史最高水平,出现了群众卖粮难的局面,粮食部门采取各种便民措施,当年收购粮食6529万斤,油脂221万斤。此后,国家对粮食的政策有所改变,取消了对粮食的统购。
104
知识出处: 湖口县志 | 类型: 正文
粮油议购议销是对粮食统购统销的一种补充,1963年湖口县便开始了粮食的议购议销工作。
105
知识出处: 湖口县志 | 类型: 正文
1985年湖口县改粮油统购为粮油合同定购。粮食部门在广泛宣传合同定购优越性的基础上,深入各乡、村、组与农民签订定购合同,当年定购粮食2603万斤、油脂272万斤。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