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海阳县” 相关
共 570 条 4 / 38
46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海阳县1976年-1986年图书馆人事更迭。
47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海阳县博物馆人事更迭。
48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海阳县1980年-1985年影剧院人事更迭。
49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章描述包括第一节祭祀乐舞,第二节民间音乐,第三节民间舞蹈,第四节民歌,第五节工艺。
50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古代贵族祭神、庆贺、宴享等大典所用的乐舞,称为雅乐。它的音乐“中正和平”,歌词“典雅纯正”,为乐舞的典范。
51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章描述包括第一节 地方科班、第二节 子弟戏、第三节 同乐处、第四节 文明戏、第五节 梨香戏社、第六节 青救剧团等。
52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京戏在本县极为盛行,每逢年节、庆典、山会均有传统节目演出,羣众喜闻乐见。明、清时代,县内建有城里、整石山、东村、留格、夏村、凤凰山、中村、盘石店、尙山、岠蜗院等十余座戏楼。同治未年,本县城里人王乐天组织的“同庆班”,聘请京师坤伶丁芙蓉,唱作...
53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县内有些爱好京戏者,自发地组织起业余剧团名日“子弟戏”,自备戏装、道具、乐器。业余排练,义务演出。
54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渔村南丁向有演“平地戏”之俗,至民国初年,以宋丕良、宋学恩为首,联络宋丕寿、范宏、宋光清、宋丕琛、宋春照等组成子弟戏班,聘请科班优伶韩双宝教练京戏。曾至莱阳、卽墨及本县许多村庄演出,均载誉而归。卽墨县要求与该团合组职业剧团,因演员多系农民,...
55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民国14年,江连顺、江连寿、江文海,江文贵、江林发,江世言、江世竹、江文大、江连生、江世同等25人,集体购买戏箱1套,聘请于兴作老师,排演传统剧目240余出。有江连寿主演的《下河东》;江文贵主演的《广大庄》、《白马坡》;江连顺主演的《黑风坡...
56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民国18年,徐悦信、徐树恩、徐成恩、徐正基、李庆山等组织起西大滩子弟班。中期发展徐正恩、徐德恩,徐学岁、徐致明、徐玉春等30余人,后期发展徐吉章、徐相玲、徐秀之、徐宗瑞、徐秀兰、徐瑞章等4 0多人,戏班日益兴盛,解放后成为出色的业余剧团。戏...
57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城里进德会、商会及东村、台上、哲阳、徽村、丛上、野口、桃林、路瞳等村自发地成立同乐处,一些酷爱京剧者,业余、冬闲欢聚一起,吹拉弹唱,颇为活跃。较有造诣的登台演出,叫做“票友”。不穿戏装,不施粉墨,只是配以乐器,按手、眼、身、发、步演唱,叫做...
58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海阳的话剧(文明戏)是以民国20年凤城小学王星白编写《白山黑水》首登舞台开始,自此演文明戏的风气渐开。诸如中房小学包陆民、王秀林编演的《归宁》;黄玉昆编演的《取缔私塾》;民众教育馆编演的《鸦片之害》;留格庄小学刘德田、李泮麟编演的《拯救》,...
59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民国30年秦毓堂在凤城收揽失业的戏子高筱学(假坤角)、于延春、李筱红、同太、同升、耿泮元、傅云亭等组成“梨香戏社”。团长禹忘荟、导演傅云亭、操琴荣在梅、司鼓马仁芳,有演员40余名。戏箱是徽村高筱学、倪才私人的。因不足用,秦毓堂令有戏装的村庄...
60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民国28年夏,中共海阳县委建立青救剧团,宣传抗日。团长孙川祝,团员30多人,经常活跃在海阳东部。3个月后,因国民党破坏,停止活动。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