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彭泽县” 相关
共 1095 条 64 / 73
946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草鞋——用稻草或麻丝、碎布筋扭成绳坯编织而成。夏季中农民多喜穿用之。
947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油鞋——分干湿鞋和钉鞋二种,干湿性只在鞋面上涂一层光油;钉鞋则在鞋底上加钉鞋钉,以防雨天泥泞路面滑跌。
948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木屐——以牛皮二块拚接中间缝合,两边用小钉钉于木底之上,木底每只四角加钉圆颗形或方扁形铁钉共四枚,以防滑跌。牛皮面则涂以桐油,以防水透,雨天穿用,无须脱去脚上原穿的鞋只,甚为方便。近几年,人民群众喜穿皮鞋、胶鞋及塑料鞋,布底鞋有逐渐淘汰之势...
949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蒸米粑:用最好的上等籼米,淘洗过滤后,上:甑蒸至六七成熟,取出冷却后磨成粉,再用温开水调揉,做成半分厚的薄片,注充馅子,包成饺子形或圆饼形,入笼蒸熟,即可取食。馅子以豆角、萝卜、白菜为主掺以肉丁、豆干、粉丝、黄花,佐以适量葱、蒜、姜茸、酱油...
950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豆粑:用绿豆或蚕豌豆、荞麦、小麦等副粮,经磨退壳成瓣后,冷水浸泡一夜,再按三比一或四比一的比例,将浸过的大米与浸过的豆瓣搅抖均匀,和水磨成糊浆,舀一小勺,旋浇锅内,用贝壳捺成薄片,以阵火煎烧成熟,卷以虾米、萝卜丝、辣椒、姜、蒜做成的馅心,再...
951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麻糍粑——将上好的糯米蒸熟,置于大木盆内,用木棒反复捣杵,成稠绒状,然后将研碎的熟芝滚蘸一遍食之,如在芝麻中掺入白糖桂花,则更为可口。
952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年粑——将糯米六或七成,混籼米四或三成磨粉,温开水调软,入甑蒸熟,半冷后切成块状。另有一法:即将粉调软后,入木印模压成形,蒸熟后图案清晰,名为印子粑。均冷浸保存,随时可取食之,油煎水煮极为方便。农历过年,供以祭祖,故名年粑。每年二、三月间播...
953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糍粑——用纯糯米蒸熟,入碓舂成绒状,再压成碗口大小的饼形,油煎食之,酥软可口。
954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溜蒸粑:用纯籼米和水磨成米浆,入笼蒸熟成大块,切成三寸见方小块,冷水浸藏,食时切片切丝,炒煮咸宜。
955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发粑:用小麦磨粉,水调后,用小苏打或老面发酵,做成圆凸包形。蒸熟食之。
956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糟粑:籼米碎磨粉,水调加入甜酒槽,发酵后蒸熟,通常随笼蒸成一大块,再切成菱形食用。有的用小瓯分装米浆,蒸熟后,状如瓯形,又名瓯子粑。
957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神话、宗教
以清净无为为主,道士留发蓄须,香火之地称为“观”。县内在抗战前,仅湖西乡真君殿有道士1人(姓名不详)。县城城隍庙内有道士1人(姓胡名肃,本城人)。全县信奉道教的不多,县内道观,抗战后,一座无存。 另有一种道教徒,在家居住,有妻有子,专以设...
958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神话、宗教
是基督教宗派之一,民国4年始传入我县。在县城设立“天主堂”,归九江教区管辖。首任神甫法国人,汉名何士必。除传教外,还教授法语,从读者十余人,士必调涂家埠教堂后,接任者仍是法国人(姓名不详)民国19年,红军攻入县城,神甫离去。后九江教区派来意...
959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神话、宗教
彭泽历史上,曾有“回汉一家”的故事,传为美谈;二十五都(今天红乡)姚家颈村李瑞麟,清咸丰三年(1853)出生。少时为人放牛,太平军来彭,他参加军队,后被清军左宗棠部掳去,随军平定新疆,立战功,官至副将,赐号“忠勇巴图鲁”(满语、勇士)封建威...
960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建筑
位于境东北部,坝址在今瀼溪乡滾溪港村,距县城东偏北35公里。1966年冬,由本县“太泊湖工程指挥部瀑溪水库指挥分部”领导施工,1973年完成全部水库枢纽工程。1981年对水库工程义进行了安全复核。因工程原设计是按100年设计、500年校核的...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