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大寺镇” 相关
共 1328 条 11 / 89
151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津南地区实施的一系列农业改革和社会化改革。其中包括人民公社化、粮食供给制和工资制的实行,以及各种公共设施如产院、幸福院、托儿所、幼儿园和食堂的兴办。
152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大寺镇境内从50年代到90年代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和经营方式的变化。从简单的生产责任制到小段包工、定额计酬和包产到户等责任制的实行,再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专业化服务的提高,农业生产逐渐得到改善,农民的种田积极性也得到提高。
153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大寺镇的农业发展状况。劳动力指出境内劳力资源丰富,务农比例下降;畜力介绍了境内畜力使用历史和逐渐被机械化所代替的过程;农机具则详细描述了境内传统农具、机械化农具的使用历史和管理情况;肥料则介绍了境内农家肥和化肥的使用历史和变化。
154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大寺镇境内劳力资源丰富,但在50~60年代,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占劳力总数的90%以上。60年代中期,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劳力分布发生了很大变化。从1964年到1990年,从事农业劳动力的比例逐年下降,从96.7%降至45.2...
155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解放前,大寺镇境内大牲畜集中在少数地主、富农手中,数量少。解放初期到70年代,畜力是农业主要动力。1949年境内大牲口288头,1976年达到顶峰2336头,比1949年增加了7.1倍。80年代以来,大牲口数量逐年减少,至1995...
156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大寺镇境内的传统农具、机械化农具及农机管理。1955年开始引进推广半机械化农具,1967年开始使用链式拖拉机,1970年机械化作业面积达到21000亩,并出现了各种配套机组和播种机、收割机等,进入80年代以来农业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
157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农家肥和化肥在境内的使用历史和发展。解放前,境内主要使用农家肥,包括粪肥、炕坯、炕灰等。50年代开始少量使用饼肥,至70年代末,境内大量积肥,改善了土壤结构,为农业增产增收奠定了基础。80年代以来,农家肥施用量逐年减少。
158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大寺镇境内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历史和现状。在解放初期,农民主要依靠土办法进行防治,直到1952年开始使用农药。60年代农药种类开始增加,主要有六六六、DDT等。
159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天津市津南区的水利工程、农田灌溉和水利管理。在水利工程方面,该地区进行了沟渠、河道、涵闸和扬水站的建设和改造。在农田灌溉方面,该地区使用了提水灌溉、污水灌溉和机井灌溉等方法。在水利管理方面,该地区设立了专门的水利管理机构,并制定了...
160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天津市津南区的水利工程和农田灌溉历史和现状。1949年该地区有盐碱地2.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7.5%,之后开展了大规模的改土治碱工程,形成了灌排网络,使9800亩盐碱地逐步得到改良。
161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天津津南区的灌溉历史和现状。解放前,该地区的农田灌溉主要靠传统工具如泼斗、斗杆、龙骨水车、辘轳等。解放后,先后出现了铁盘齿轮水车、人力手摇水车、柴油机带动分离式抽水机、电力抽水机等现代化的灌溉工具。
162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天津津南区大寺公社水利机构在河道、涵闸和泵站管理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包括机构的成立和演变,各项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办法及成效。
163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大寺镇在明清时期开始种植水稻,历史悠久。1940年日本侵略者在此垦荒种稻,1949年境内种水稻1198亩。品种从引进陆羽132、水源52等开始,逐渐引进中作321、中单8215等品种。采用薄膜保温育秧,合理密植和追施化肥等栽培方法,...
164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大寺镇位于津南区边界,交通便利,境内种植水稻历史悠久。自明清以来,沿河两岸先民种稻,随着时间发展,水稻种植面积逐渐扩大。
165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天津引进不同水稻品种的历史。从清末开始引进早熟稻种,到1940年开始引进日本和朝鲜的稻种,1957年开始主要种植一些特定品种,并在1968年开始推广杂交品种,1985年开始引进一些新的品种,1988年至今则大量引进了一些更适应本地...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