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类型

全部
2567条
析出资源
2179条
图表
387条

检索条件

与 “地方史志” 相关
共 2567 条 80 / 172
1186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 类型: 正文
南丰民间文艺,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建国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指导下,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1187
灯彩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 类型: 正文
民国《南丰县志》载:明、清时,每届中元举办少年灯,架灯于鼓上,击鼓时,灯在鼓上震动如活。又载:元宵节造鳌山、绣球、走马灯等。农村还曾有每户举一灯游遍巷井庆元宵之习俗。
1188
狮舞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 类型: 正文
打大狮以东坪乡甘泉班为代表,狮头用篾扎以木板绘制为下颚,身、尾以布、麻制成,先表演拳术、刀棍,再舞狮,另有戴面具“神王”对狮作抚摸逗耍状,伴以锣鼓。神狮莱溪乡胡家边的狮舞称神狮。滚狮由10余岁小孩表演,2人敲锣鼓,1人戴篾扎纸糊的狮首,至每...
1189
龙船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 类型: 正文
南丰沿盱江一带村庄每逢端午节均举行龙舟竞赛,以瑶浦、水南、桥背等为最。船装木雕龙头龙尾。16~20人划浆,1人把舵称艄公,敲锣擂鼓,按节奏划浆,口唱龙船调及赞词,进行比赛。有的船身四周悬彩旗,上坐乐队,更有甚者,船上装有台阁,沿河游奏,称彩...
1190
话文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 类型: 正文
外地称渔鼓、道情,多为盲人演唱。剧目有《黄氏女对金刚》、《卖水记》、《金钗记》等。1952年文化馆为贯彻“推陈出新”方针,举办训练班,艺人徐保贤还将《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改为唱本,配合宣传土改反霸及新婚姻法。
1191
说书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 类型: 正文
抗日战争时,在南昌说书的南丰石头上村人黄树声回乡,在县民教馆说《三国演义》、《岳飞传》等。后又有赣县民教馆筱福苓在南丰说书。县体育场茶棚有男女说唱艺人,吸引茶客。1979年以来,文化馆开辟说书场到今。
1192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 类型: 正文
俗称“当迎”、“妆迎”。旧时迎神赛会,由10岁左右小孩子扮成一出出戏曲故事,缚扎在方桌的铁架上,连叠3层,由人抬起方桌周游乡里,伴以鼓乐。
1193
扬花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 类型: 正文
流行于桑田一带农村,为坐唱曲艺。4人演出自操乐器,唱小曲用曲牌,如《相交十郎》、《十二月采花》等;唱戏文则用西皮二簧,分角色唱,如《天官赐福》、《对丹》等。春节时走村串户,红、白喜事应邀演唱。
1194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 类型: 正文
民间逢红、白喜事,应邀演奏,既可坐在堂前,亦可行进问演奏。曲牌有《闹天宫》、《玉芙蓉》、《茉莉花》、《红绣鞋》等。解放前还有“北斗会”、“南斗会”等会众在忏拜时用笙、箫、笛、磬、鼓、锣、钹、二胡等乐器演奏的道教音乐。1986年,民间又有专为...
1195
香钹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 类型: 正文
来源于军峰山进香祭祀活动中的“谒仙”,又称“唱仙”。《琴城稗记》载:“每秋至则拜谒者竖旌幢,鸣金鼓,长歌互答,晓夜不绝,多至自千里外”。现时已演变成曲艺的一种。1978年,《香钹》被《中国戏剧曲艺词典》收入为一词目。
1196
架花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 类型: 正文
1939年“七·七”抗战二周年纪念、1945年庆祝抗战胜利在体育场放过架花。建国后,于1956年对私改造胜利完成、1959年国庆10周年、1983年国庆35周年都放过架花。架花为一竹框纸糊大匣,内放多层小匣,点燃引线后,每隔数分钟掉下一层小...
1197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 类型: 正文
南丰傩舞,俗称跳傩。甲骨文中有关“舞”字的记载中有“魌”字,是一人头戴假面具的形象,说明商代以前就有戴面具的驱鬼逐疫的傩祭舞蹈。以后《论语》、《吕氏春秋》、《周礼》都有记载。《后汉书·礼仪志》中有关傩仪的记叙较详细。汉代张衡的《东京赋》中也...
1198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 类型: 正文
南丰傩舞,俗称跳傩。追本溯源,从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就有关于“傩”的记录,殷墟甲骨卜辞中有“寇”字,是在室内以殳、古兵器)击鬼之形。甲骨文中有关“舞”字的记载中有“魌”字,是一人头戴假面具的形象,说明商代以前就有戴面具的驱鬼逐疫的傩祭...
1199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 类型: 正文
南丰傩舞,每年春节时活动,每班8~20余人不等,组建形式有:1.同姓人自愿组合而成,由一人“坐傩”,总管该年事务,每年轮值,周而复始;2.同村人自愿组合而成,推举班队中德高望重者主持,称“老座”或“首士”;3.由村中大姓主持,挑选人员组成,...
1200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 类型: 正文
南丰傩舞班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起傩”开始活动,到元宵节后一至三日结束,谓之“收傩”。活动时,各傩舞班串村过堡,出入城镇,早去晚归,巡回演出。乡民需看傩舞,只要俟其经过时,放一串鞭炮欢迎,傩舞班即会进入厅堂或禾场表演。由于古代逐疫用傩仪,故县内...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