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7694
颗粒名称: 灯彩
分类号: G247
页数: 1
摘要: 民国《南丰县志》载:明、清时,每届中元举办少年灯,架灯于鼓上,击鼓时,灯在鼓上震动如活。又载:元宵节造鳌山、绣球、走马灯等。农村还曾有每户举一灯游遍巷井庆元宵之习俗。
关键词: 南丰县 地方史志 民间文艺 灯彩

内容

民国《南丰县志》载:明、清时,每届中元举办少年灯,架灯于鼓上,击鼓时,灯在鼓上震动如活。又载:元宵节造鳌山、绣球、走马灯等。农村还曾有每户举一灯游遍巷井庆元宵之习俗。
  龙灯多为7节,锣鼓伴奏,舞时,有“穿匾”、“过节”、“辗沙”、“盘龙”、“游龙”等套数。城厢有花心巷、灯楼前、圣主巷、前街、攀桂坊、五帝巷、文昌宫、魁星巷、岳庙上、桥下、保福寺10处灯会,有“十龙嬉春”之说。抗日战争时,外地流入的龙灯,多至20节的滚龙,舞时呈弧形左右摆动,有金龙飞舞之感。
  花灯民国时,从北洋军队中北方士兵传入的花灯逐渐在车流行。抗日战争时,南丰难民工厂的花灯,安装干电池灯泡,使灯彩由古老向现代发展。
  l、采莲船。演出时与北方旱船相似,船蓬四周装干电池彩灯,晚上演出时,烁烁闪光。
  2、花篮灯。一女郎挑两花篮灯与一男子边舞边对唱《王大娘补缸》,配以丝弦。
  3、蚌壳灯。一男子扮渔翁持网作捕蚌动作,一女子身背篾、布制的大蚌壳扮成蚌,双手握住壳内扶手,一闭一合,戏弄渔翁,后为渔翁所获。蚌内装干电池灯泡,形如珍珠闪烁,伴以吹打。
  建国后,1950年、1954年及1964年春节,县城举行3次花灯会演,近郊各村亦赶来参加。1954年工会花灯还配合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创作《卖余粮》彩灯剧。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南丰县志》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南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