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南丰傩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7704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南丰傩舞
分类号: G249.2756
页数: 6
摘要: 南丰傩舞,俗称跳傩。甲骨文中有关“舞”字的记载中有“魌”字,是一人头戴假面具的形象,说明商代以前就有戴面具的驱鬼逐疫的傩祭舞蹈。以后《论语》、《吕氏春秋》、《周礼》都有记载。《后汉书·礼仪志》中有关傩仪的记叙较详细。汉代张衡的《东京赋》中也描写了傩仪傩舞的情形。自汉至唐,傩舞都为驱疫鬼的一种祭祀性舞蹈。宋代后,傩舞增加了娱人成分,并逐渐向戏剧化方向发展。南丰傩舞因其动作简朴、刚劲,保持较多的原始风格,故被《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西卷》誉之为“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
关键词: 南丰县 地方史志 南丰傩舞

内容

第一节源流演变南丰傩舞,俗称跳傩。追本溯源,从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就有关于“傩”的记录,殷墟甲骨卜辞中有“寇”字,是在室内以殳、古兵器)击鬼之形。甲骨文中有关“舞”字的记载中有“魌”字,是一人头戴假面具的形象,说明商代以前就有戴面具的驱鬼逐疫的傩祭舞蹈。以后《论语》、《吕氏春秋》、《周礼》都有记载。《后汉书·礼仪志》中有关傩仪的记叙较详细。汉代张衡的《东京赋》中也描写了傩仪傩舞的情形。自汉至唐,傩舞都为驱疫鬼的一种祭祀性舞蹈。宋代后,傩舞增加了娱人成分,并逐渐向戏剧化方向发展。南丰傩舞因其动作简朴、刚劲,保持较多的原始风格,故被《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西卷》誉之为“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
  南丰有傩,自汉开始。据南丰西溪乡余氏重修族谱内《金砂余氏傩神辨记》称:“辉(此文作者)尝考宋时邑志旧本载,汉代吴芮将军封军山王者,昔常从陈平讨贼,驻扎军山,对丰人语曰:‘此地不数十年,必有刀兵,盖由军峰耸峙,煞气所钟,凡尔乡民一带介在山辄,必须祖周公之制,传傩以靖妖氛'”。《辨记》中还引用《周礼·夏官》记载,“方相氏掌傩神,熊皮四目,执戈扬盾,皆所以除疫”。可知当时“傩”是为靖妖驱疫而“舞”的。
  唐承汉制,宫廷傩祭规模更大,唐玄宗颁布的《开元礼》对州县傩仪作了具体规定。在南丰,人口的迁徙促进了傩舞的发展。金砂余氏重修族谱中的《敕封清源妙道真君传》记载:唐末,余氏从饶州(今鄱阳)迁来南丰,随请清源妙道真君神迁金砂,“立庙奉祀,岁时香火,遗其制曰‘驱傩'。率弟子十余人,蒙熊戎,饰朱衣朱裳,扬盾执戈,以祓除不祥,是则余氏之世习有傩。” 自宋以后,傩仪中出现了判官、钟馗、小妹、土地、灶神等新角色,娱人成分渐增。宋末元初,南丰人刘镗写《观傩》诗曰:“鼓声渊渊管声脆,鬼神变化供剧戏”(全诗见《文征文献卷》),详细描绘了当时傩舞剧在南丰演出情况。
  明代,民间傩十分活跃。石邮吴氏重修族谱中《石邮乡傩记》载:宣德年间(1426~1435)县民吴潮宗出任广东海阳县令回归故里,在石邮建立傩庙,组织傩班,并一直活动至今。明正德十一年(1516),《建昌府志》“四时土俗大略”的“腊月”条目载:“小儿辈带面具戏舞于市,似古傩礼”。是时,傩舞已突破“索室驱疫”的傩仪范畴,形成娱人娱神的民间舞蹈。
  自清以后,南丰傩舞有的受到其他文化的渗透,将戏剧表演,武术动作融合于傩舞表演之中,有的从传奇小说、神话故事及民间传说中汲取内容创作新节目。
  南丰傩舞,自汉迄今,世代相傅,历经唐、宋、元、明、清,盛行不衰。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傩舞。1953年,南丰傩舞曾获江西省及中南区民间艺术会演古典艺术奖。1954年县举办傩舞大会演,26个班队参加。1955年中国戏曲史专家黄芝冈到南丰考察傩舞,尔后中国舞蹈研究会盛婕秘书长一行4人深入南丰考察傩舞及搜集资料,历时1月。1957年3月,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在北京举行,文化部特邀南丰石邮傩舞参加;同年5月江西电影制片厂《江西新闻》摄制组为南丰傩舞摄制专辑。“文化大革命”时,傩面具、服装、道具被当成“四旧”,全部烧毁,傩舞活动被迫停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南丰傩舞得到迅速发展,傩仪也得到保护。1984年12月县举办傩舞会演。1985年,傩舞艺人周禾仂被中国舞蹈家协会吸收为会员,并当选为江西省舞协第二届理事。1985年全县有傩舞班116个,其数量之多,活动范围之广,与其他有傩的县比,在全地区、全省乃至全国也属少见,故南丰有“傩舞之乡”之称。解放后,全国各地专家学者,观摩采风者接踵而来。中央歌舞团及空军政治部、海军政治部、广州军区等文工团,曾派演员来丰学习傩舞,以丰富自己的创作。江西省歌舞团借鉴傩舞创作的《丰收乐》、《和合同庆人间乐》、《开天辟地》等舞蹈,获得巨大成功,深得国内舞蹈界的好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西卷》将南丰傩舞载入史册。1985年3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为南丰10个乡(镇)的34个傩舞班队,拍摄了115个节目的录像资料。
  第二节班队剧目班队南丰傩舞,每年春节时活动,每班8~20余人不等,组建形式有:1.同姓人自愿组合而成,由一人“坐傩”,总管该年事务,每年轮值,周而复始;2.同村人自愿组合而成,推举班队中德高望重者主持,称“老座”或“首士”;3.由村中大姓主持,挑选人员组成,班队中论资排辈,先进傩班为尊。如,甘坊班称“正印”;石邮班称“大伯”,其余为二伯、三伯……,大伯逝世则依次递升,缺人须经众议后方可招徒替补,位居“八伯”。
  傩舞班队活动经费来源有:1.解放前,少数傩舞班队起有“傩会”,由当地富户资助田产收租;2.新建班队由加入人员平均摊派;3.解放后,群众集体资助,或村行政出资,列入农村俱乐部活动项目。
  清末民初,全县有傩舞班队30余个。建国初,全县傩舞班队发展为37个。据1985年民间舞蹈普查统计,建国后至1985年,全县共发展傩舞班队116个,有傩舞艺人1500余人,分布于全县15个乡(镇)。故1992年10月,江西省文化厅正式命名南丰为“傩舞之乡”。
  表25—1 1985年傩舞班队一览剧目南丰傩舞节目繁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及小舞剧等五彩缤纷。有塑造我国神话中开天辟地、无所畏惧、勇于开拓的《开山》,有逐疫镇邪、保佑平安的《张天师召将》,有稚童嬉耍、活泼天真的《哪吒》,有反抗封建、追求爱情的《小尼姑下山》,有晚年娱子、叟妪欢心的《傩公傩婆》,有英姿飒爽、巾帼英雄的《破洪州》,有描绘农民生活的《武吉砍柴》,以及《魁星》、《杨戬》、《财神》、《对刀》、《雷公》、《大汉》、《孙悟空出世》、《孙悟空学道》、《猢狲悬梁》、《闹龙宫》、《孙悟空偷仙桃》、《高家庄(猪八戒招亲)》、《流沙河》、《唐僧取经》、《捉鲤鱼精》、《捉乌龟精》、《捉蜘蛛精》、《三打白骨精》、《斗金钱豹》、《牛魔王醉酒》、《闹天宫》、《姜太公钓鱼》、《文王访贤》、《捉杨任》、《捉殷郊》、《土行孙》、《姜子牙背榜下山》、《魔家四将》、《收姜维》、《水漫金山》、《纸钱》、《金刚》、《祭刀》、《双伯郎》、《判官醉酒》、《双鬼偷花》、《金翅鸟》、《五台山》、《目连救母》、《钟馗戏蝙蝠》、《福禄寿三星》、《太极图》、《圈井》、《天门阵》、《捉猿精》、《和合》、《刘海戏蟾》、《弥勒佛》、《麒麟送子》、《万寿山》、《五鼠闹东京》、《捉鸡公精》、《关平对印》、《伐弓》、《金铰剪》、《张奎》、《搜除大仙》、《八仙过海》、《普贤骑象》、《扎排场》、《观音坐莲》、《搭马仔》、《坳镰》等。
  第三节活动情况南丰傩舞班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起傩”开始活动,到元宵节后一至三日结束,谓之“收傩”(亦称“完傩”、“圆傩”、“介〈解〉傩”)。活动时,各傩舞班串村过堡,出入城镇,早去晚归,巡回演出。乡民需看傩舞,只要俟其经过时,放一串鞭炮欢迎,傩舞班即会进入厅堂或禾场表演。俗云:“一面鼓,一面锣,爆竹一响就跳傩”。
  由于古代逐疫用傩仪,故县内历史长久的班队,还保留着这种仪式。如石邮班,农历正月初一早晨,由“大伯”率领7名弟子在傩神庙内点烛燃香,举行简短庄严的“起傩”仪式,巡礼参神后才演出。正月十六日晚上开始“搜傩”,随着三通炮响,仍由“大伯”率7名弟子,到傩神庙请神,先祈求傩神为村民赐福消灾,后由“开山”、“钟馗”、“小鬼”到村内各家各户“驱邪逐疫”,直到次日黎明才将面具封箱结束一年傩事活动。
  第四节艺术特色南丰傩舞,演出灵活,不受场地限制,无论厅堂、舞台、广场、禾坪均可演出。艺人头扎布巾,脸戴面具,身穿彩衣,手持道具,合着音乐,应着节拍,霍然起舞。戴面具是傩的重要特征,也是人物造型及刻划性格的主要手段。演出时“手脚弯钩身段圆”是傩舞基本动作的规律。艺人戴不同的面具,依照这规律,配以不同情绪音响节奏,可刻划出不同性格的人物。傩谚云:“发怒晃头笑抖肩,手舞足蹈顺一边,快慢缓急看‘人面’(指角色),一举一动合鼓点”。
  南丰傩舞在表演艺术上,因班队建立年代不同,接受其他文化影响不同,故有“老傩”、“新傩”之分: “老傩”,以石邮、甘坊为代表,原始色彩浓厚,保留着固有的刚劲、质朴、威武、粗犷的上古风格。舞步有“禹步”,手作“香火诀”。舞时气势磅礴,情绪奔放开朗,节奏热烈明快,动作利索,扣人心弦。服装有长袍、短袄、裤、裙、马裌,以红、黑、黄夹有花色布料制成,头扎红(黄)色包布。面具用杨木制成,彩绘颜色鲜艳,敷以油漆,工艺精湛,除实用性外,还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新傩,以莱溪乡周家堡为中心,班队遍及全县。演出时,场面变化复杂,表演细腻潇洒,生活气息浓厚,以情传真,舞姿优美。在“禹步”的基础上,融合不少武术动作及戏曲身段而形成古今揉合、粗细调匀、形神兼备、情趣横生的新风格。伴奏乐器亦有发展,增加堂鼓、大小锣、大小钹等打击乐器,演奏“金丝扭”、“火爆”、“长路”等锣鼓曲牌。民国初,又融人民间吹奏,增加了唢呐、竹笛、二胡等丝弦乐器,演奏“茉莉花”、“八板头”等曲牌,以配合新增的节目表演。服装是花布袄、红裤,个别还穿戴两片靠腿,因新傩节目多取之戏曲传奇,面具更加人物化、性格化。如《傩公傩婆》的温和儒雅、容貌可亲,《关公》的红脸剑眉、正气凛然。
  南丰傩舞与外地傩舞一样,演员须戴木雕面具表演,但也有差异之处。贵州傩的地戏,有舞有唱,唱腔高亢。而南丰傩只舞不唱,是典型的哑傩,在全国罕见。江西德安的傩戏除扮“大、小鬼”、“巫佛”的戴面具表演外,另有7个木偶供演员用手操纵表演,并用傩戏唱腔演唱,而南丰傩则无木偶表演亦不唱。而且保留了古老的傩祭仪式,石邮“搜傩”就是一个典型。清代《石邮乡傩记》中关于“搜傩”的记载云:“灯烛辉煌,金鼓齐喧,诗歌互唱,手执铁炼,铮铮然有声,房室堂庭,遍处驱逐,以除不祥,神威达旦,是夜寂然,鸡犬无声”。南丰石邮傩保存着较多汉代之前的信仰形态,很少道教色彩,而与越南、朝鲜、日本等国的傩相比,它又很少佛教影响,具有“活化石”的价值。正如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著名戏剧理论家曲六乙所说“我认为它(指南丰傩文化)比周边省份的傩文化更古老稚拙,更粗犷豪放,更具原生形态特征,因而在文化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艺术学、戏剧学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学术价值和资料价值”。
  第五节傩舞分支和合舞是由傩舞中分离出去的一种民间古典儿童舞蹈。南丰俚语云:“赓溪竹马石邮傩,水北堡里有和合”。全县20多班和合中以水北傅姓和合舞最负盛名。和合舞每班3~5人,演员头扎红巾,脸戴木质面具。一穿红衣裤,手拿算盘;一穿黄衣水红扎管绑裤腿,左手持墨右手握笔。乐队一人敲发出“剥”音的闷声单面鼓;一人打“咚咚”作响的双面鼓;第三人打小钹,平击出“且”音,一平一竖发“嘎”声。合奏时的乐声如同南丰方言土语:“播种去,家家去,去播种”,像一首简炼的乡土气息的春播前奏曲。其“禾雀尾”、“揩痒”、“捉虱”等动作表现出儿童打闹欢乐的形象。和合舞也多次参加过全国、省、地会演,来水北村采风者亦不乏人。
  竹马舞另一种傩舞。莱溪乡赓溪村竹马誉冠全县。春节时演出,每班7人,5名演员戴面具,腹前系木质马头,背后用篾片将长袍张开作马后身,先由“天神”舞旗,犹如指挥军旅,最后两人对刀,寓“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之意。故舞时仅2名乐手敲两面大锣,即“鸣金收兵”,表达古人反对战争祈求和平的愿望。明初,大量南丰人迁移至浙江江山、常山、江西玉山等县,因而也将此舞传至这些地方。
  跳八仙又一种傩舞,以中和乡桥口村石浒堡最著名。春节时演出,每班10余人,演员头戴红布帽,脸戴木雕面具,8人按八仙衣著打扮,依次逐个独舞;独舞后再表演双人舞(刘伶及疯僧)。余为乐手,有锣、鼓、钹、唢呐 、竹笛、二胡等演奏“大过堂”、“大五锤”曲牌。独舞、双人舞后还有群舞。石浒的八仙班与其他班不相同之处是缺“张果老”角色。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南丰县志》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南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