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台湾省” 相关
共 36 条 1 / 3
1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惠安县的戏剧和杂艺情况,包括小梨园、大梨园、高甲戏、芗剧、莆仙戏、歌剧、歌舞剧、提线傀儡和布袋戏等剧种。从清代到民国时期,戏剧团体的数量逐渐增多,后来又发展出了话剧、户外剧等不同类型的演出形式。而杂艺方面,提线傀儡和布袋戏是惠安县...
2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惠安县的音乐和舞蹈情况。音乐方面,涵盖了南音和北管两大传统曲艺形式,其中南音在惠安流传已久,拥有许多知名人士和家族。舞蹈方面,惠安的舞蹈团体多次参加省内外演出并获奖,包括舞蹈作品《七星灯》、《新燕初飞》、《天使之歌》等。
3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介绍了安溪县的三个茶树良种:铁观音、黄旦和本山。其中,铁观音和黄旦的由来分别有两种传说,而本山的由来是根据一位老茶农的发现和命名而来。这些良种具有不同的植物学特征、制茶工艺和分布情况。
4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正文
5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正文
6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安溪县商业发展的历史演变。在清代以前,商贾为私营经营,主要经营饮食器具。乾隆五年开始有茶商出洋经销茶叶。民国时期出现批发业和消费合作组织。1950年后,私营商业发展,但受国内外情况影响市场趋于萧条。1953年开始实行对私营工商业的...
7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地下党组织与活动是指国共内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安溪地区秘密恢复党的活动并发展党的组织的过程。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先派干部到安溪开展工作,建立党的组织,并在安南永德四县边界建立游击区,开展武装斗争。然而,由于上级破坏和领导...
8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泉州在历史上是粮食转运枢纽。民国时期,随着航运设施的改善,航线逐渐增加。抗日战争时期,粮食供应变得困难,主要靠龙溪补给。解放后,调入和征购公粮主要靠公路和水路运输。鹰厦线铁路开通后,调入粮食主要靠铁路运输。1982年后,成立多个调...
9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鲤城区委员会组织沿革包括区委、工作机构情况。
10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泉州市对台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宣传、接待和引资三个方面。在宣传方面,主要通过宣传解放台湾决心、祖国建设成就和家乡变化等内容来吸引台湾同胞的关注和支持。在接待方面,不断增加对台胞的接待活动,提供便利和热情的服务。在引资方面,成立贸易公...
11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1956年至1992年期间,民革泉州市委会的成员在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参与了多项活动,包括参政议政、联络“三胞”、服务建设等。他们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和贡献,参与了政府工作、渠道外交、文化事业、医疗卫生、文史研究等多个领域,为当地...
12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台盟泉州市委会在参政议政方面取得了成果,有盟员担任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并提交了许多提案得到了采纳。他们也协助政府落实台胞政策,解决台胞的问题,同时开展广泛对台宣传联络工作,接待来访的台胞并进行交流,提供咨询服务和引进投资项目。
13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泉州市在民国时期和解放后的反革命斗争和镇压反革命运动的历史过程。其中包括对武装匪特和反革命分子的打击、内部肃反、扫除残余反革命分子、反特斗争以及反动党团特登记等事件。
14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泉州市公安局在基层治安、内保工作、禁毒禁赌禁娼等方面的工作实践和成效。在基层治安方面,建立了治保会和治保小组,成员包括基层干部和群众,在公安机关领导下开展对敌斗争、宣传和组织群众维护治安、调解民事纠纷、监督改造被管制分子等工作。
15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描述了1951年至1992年期间,泉州地区民兵组织的基础训练和实战训练情况。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