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20124 条 1338 / 1342
20056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 类型: 遗址
《嘉靖宁夏新志》卷一“打硙口”条记载:“在平虏城西北。
20057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 类型: 遗址
明嘉靖十年(1531年),由齐之鸾管理修筑的“边防北关门墙”,即大武口长城上筑有两道关门。
20058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 类型: 遗址
贺兰山是宁夏平原西部的天然屏障,自古以来多为华夷的界山,明代也是蒙汉控制区的分界线。
20059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 类型: 遗址
黑山营 以黑山而得名,位于镇远关南2.5公里,明正德初随镇远关废弃而废弃。
20060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 类型: 遗址
俗称“红果子长城”。为护卫宁夏镇北大门和平虏城(今平罗)而建。建于明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0年)。明《万历朔方新志》载:“北长城三十里,自西向东接黄河”,指的就是旧北长城。其西起贺兰山扁沟,东抵黄河西岸,全长15余公里。在弘治(1...
20061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 类型: 遗址
明朝称“边防北关门墙”,俗称“大武口长城”。这道长城是嘉靖八年(1529年),兵部尚书王琼实地勘察并上疏皇帝批准后,命佥事齐之鸾修筑的。在明正德初,镇远关、黑山营弃之不守,“致虏出没无忌,甚或旬月驻牧,滋平虏之势遂孤”。当时住宁夏佥事、督储...
20062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 类型: 遗址
古称“边防西关门墙”。明代弘治元年(1488年)前修筑。西长城自甘肃省靖远县芦沟界进入宁夏中卫县境,逾黄河向东北沿贺兰山东麓北上,历经中宁、青铜峡、永宁、银川、贺兰等县市,由贺兰山西峰口进入平罗县境内,向北延伸到韭菜沟入石嘴山市大武口境,到...
20063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 类型: 遗址
烽燧,也称墩台、烟台、烽堠、墩堠、烽火台、狼烟台等。烽火台的使用规定,历代各不相同。
20064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 类型: 文学
《平罗纪略》记载了萧如薰所作的《登南门楼》这首诗。
20065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 类型: 其他
惠农渠惠农渠又名“皇渠”或“黄渠”,系清朝雍正四年(1726年)始建,七年(1729年)竣工,费银16万两。沿河筑防洪堤160公里,渠道两旁种植垂柳10万余株。招徕宁夏、宁朔、灵州、中卫和固原等地移民万余户到新垦区落户。增设宝丰、新渠二县,...
20066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 类型: 其他
昌滂渠系昌润渠、滂渠等合并而来。据《平罗纪略》记载:“昌润渠亦系雍正四年开凿,原接引惠农渠之水,灌溉平罗、石嘴山以东之地。”和惠农渠同时修建,自黄河支流六羊河口开口引水,渠口建石闸一座,名昌润闸;1739年平罗大地震时昌润渠被毁,乾隆八年(...
20067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 类型: 建筑
平罗县城清真寺是银北地区较有影响的清真寺之一。根据调查,原县城清真寺位于北大街,民国19年(1930年)由马鸿宾驻平罗部队马吉安、马文庆发起,在全县24坊穆斯林群众积极赞助下修建的。清真寺为中式平顶,大殿15间,左右厢房9间,下对亭4间,沐...
20068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 类型: 建筑
石嘴山清真大寺位于石嘴山区,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最早系石嘴山20余户回民集资兴建。有上殿15间、厢房10间。同治八年(1869年)西北回民起义失败后,清真寺遭到破坏。光绪十四年(1888年),在迁居石嘴山的回民日渐增多的情况下,又经回民群众集...
20069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 类型: 建筑
位于平罗县城北门外,是宁夏最大的道教寺院之一。始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民国28年(1939年)续修,占地4200平方米,坐北向南,砖包台座,南北长105米,东西长40米,分为四级,由南向北渐次升高,最高建筑“三母殿”距地面约26米。...
20070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 类型: 建筑
平罗钟鼓楼位于平罗城中心,据说建于明朝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原建筑物系一层楼,其中悬挂一大钟,门前两侧各建起脊瓦房一间,是打更人的住房。到清朝宣统三年(1911年)遭火而毁,民国2年(1913年)重建。重建时由高登第负责施工,施工前,...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