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农渠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唯一号: 310335020220000845
作品名称: 惠农渠
文件路径: 3103/01/object/PDF/310311020220000003/001
起始页: 0292.pdf
分类: 其他
分类号: S274
主题词: 抗旱-农田灌溉-农业灌溉

作品简介

惠农渠惠农渠又名“皇渠”或“黄渠”,系清朝雍正四年(1726年)始建,七年(1729年)竣工,费银16万两。沿河筑防洪堤160公里,渠道两旁种植垂柳10万余株。招徕宁夏、宁朔、灵州、中卫和固原等地移民万余户到新垦区落户。增设宝丰、新渠二县,新置通宁、通贵、通昌、通吉、通义、通伏、通成、通润等堡,俗称“通八堡”。由现青铜峡河西总干渠的唐三闸处引水,流经永宁、银川东部,从贺兰县清水堡进入市境平罗县,至惠农县尾闸乡入第五排水沟。全长175公里,最大引水量为75立方米/秒,年引水量为8亿立方米左右,控制面积185万亩,灌溉面积75万多亩。惠农渠在市境长67公里,其中在平罗县境内长46.1公里,在惠农县境内长20.9公里。市境内灌溉面积22万亩,其中平罗13万亩,惠农9万亩(均不计入支干渠灌溉面积)。惠农渠始修时,稍至平罗县西河堡入西河(古为退水河)。1739年平罗大地震时损坏严重,1744年重修,渠稍延长30里至尾闸堡入黄河。新中国成立前,市境惠农渠有木桥14座,提水闸2座,退水闸2座,渠上共有支斗口270余处,大部分为草土明口,渠身弯曲、淤积严重,灌水期间调配水量因斗渠过多而相互制约,集中用水困难。惠农县因处于渠尾,田高渠低,要用水刮子灌田(水刮子是一种木制的提水器具)。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石嘴山史纲》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石嘴山市的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社会,从先秦南北朝始,至2009年底,反映了它的变迁历程,市建设发展的社会全貌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