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60790 条 3894 / 4053
58396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民国之前,平民百姓纳底布鞋、草鞋、木屐为主,仕宦缙绅以及殷富阶层则穿弓鞋、珠拖。民国之后,皮鞋、胶底鞋等逐渐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时兴“万里”鞋、球鞋等,干部、师生一度流行灰、蓝八角帽。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人字拖鞋、塑料拖鞋和...
58397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清代,男人蓄发辫,儿童留束发。民初鼎革,明令剪辫,男子留剪辫头或剃光头,继而理满堂发或平头。以后长期通行二八分发。抗日战争时期,男学生推行剃光头。20世纪40年代,分发流行航空体。幼童留护囟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分发仍最普遍,其次是平头...
58398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清至民国,幼女留双短辫;少女梳单长辫,扎红头绳。成年妇女挽发髻,别簪子,小型“包髻”“螺旋髻”,套发网,为城镇妇女发型;大型“粗脚头”,套大排钗发架,流行于农村妇女。20世纪30—40年代,年轻女子剪短发,蓄刘海。摩登女郎长发披肩,新婚女子...
58399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旧时妇女盘髻,头饰簪钗之类,民国后期女多剪发,只用发夹,或用各式金银玉钗。女童从小钻耳,栓红线头,十二三岁始戴耳拴、耳环,成人戴耳坠,劳动妇女戴耳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兴钻耳,耳饰一度敛迹。20世纪80年代,年轻女子重兴耳饰热,耳环、...
58400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民国时期,境内居民一日三餐,以大米为主,搭食甘薯、薯干,贫寒之家常吃漉去淀粉的薯渣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物质生活逐步提高,普通家庭平时俭朴,粗细搭配,以稀为主,干饭多为捞饭。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提高,主食以细粮为主,注重口味化、...
58401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民国时期,平民生活清苦,一般以自制豆豉、酱瓜、咸菜、萝卜干和蔬菜佐食,逢年过节偶尔尝到鱼、肉、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居民食物范围不断拓宽,有素有荤有肉,但各色腌瓜菜仍是主要佐食。进入20世纪90年代,居民生活消费日趋营养化、口味化,随着...
58402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婚丧喜庆、敬神祀祖、馈赠亲友的食品繁多,较典型的有百寿龟、白米龟、花包、蓼花、麻蓼、咸粽等。花包是发面皮、水晶糖料馅,大如海碗口的包子,上盖红双喜图案,专用作婚嫁纳彩,男方馈送女家的礼品。其间配有几个花包头,上用彩色面条塑成吉祥图案,增加礼...
58403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传统点心,以糯米、粳米、面粉、薯粉为主要原料,以蒸、炸为主,兼有烙、煎、煮。主要有碗糕、松糕、菜粿、米糕、炸枣、珍粿、满煎糕、绿豆饼、橘红糕,各具不同风味。
58404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洛江区各种小吃风味独特,较为典型的有菇栗肉粽、槟榔芋饼、炕牛肉块、焖猪蹄等,食用佐以蒜泥、辣酱、香醋、麻油、蒜白、芫荽、萝卜酸等调料,更是脍炙人口。其他如花生仁汤、元宵汤圆和线面糊也是富有地方特色的经济小吃。
58405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较古老而广泛流传的大众化菜肴有杂烩嫩饼、五香鸡卷、夹肉花包、馅心鱼丸、油炸糟鳗、香焖芋鸭、槟榔芋茸等。肴馔烹调可口,注意营养质料,原料由肉类为主转向海鲜为主,生猛活鲜进人餐桌,一些高级名菜,如通心乌鳗、红烧花鱼、珊瑚大虾、清蒸鲈鱼、一品白鲳...
58406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动物配合参、芪、归、地、姜、枣之类中药,达到祛病健身的功效。如:归枣绒鸡,滋阴补肾,辅疗虚痨、消渴;虫草番鸭,滋阴补肾,强壮身体;芪枣羊肉,温补强身,老人、产妇尤宜;莲子猪肚,补脾土,调理胃疾;干盐焗鸡,治胃病,振食欲;油焗红蟳,滋补强身,...
58407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早在宋代,民间常以槟榔代茶待客,婚聘也以槟榔为礼,此俗一直沿至明代。 炎夏,民间普遍煎白茅根(含草菅)、一点红(叶下红)、爵床(麦穗红)、苇茎、藕节、竹新等甘凉草药为茶,或冲饮神曲、茶饼、六一散、蜂蜜等,借以防暑降温、解热清毒。 20世...
58408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传统民居布局以厅堂为中心,左右对称,呈多进纵深组合,堂构恢宏。大厝有石铺前庭。入屋大门立于大厝正中,前有墀台和石阶,门顶嵌辉绿石匾额,两侧立花岗石对联。进大门为下厅,开敞式,立屏风;下厅两侧为下房。进深有石铺天井,天井两旁为厢房(俗称“榉头...
58409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20世纪70年代在农村流行。中间为开敞式厅堂,两侧各有两房,门朝厅。厅前有门庭,屋后筑厨房;另一种“四房看厅”农房,前有天井和厢房,再前为一列平房。两者都是三开间大厝的变体。这类农房为节省木料,条石砌墙,石板盖顶,抗震性差。以后渐被淘汰。
58410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清末民初,居民中出现中西合璧的双层楼房,俗称“番仔楼”。这类楼房既有西洋建筑风格,又保留泉州典型民居特色。一般为三开间或五开间布局,有中留天井、四周有回廊,或不留天井、前有横廊两种形式。建筑构件出现科林多式廊柱、百叶窗等西式屋饰,但仍以砖石...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