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16260 条 1023 / 1084
15331
知识出处: 聊城百科全书 | 类型: 美食
老豆腐高唐传统名吃。又称豆腐脑。制作精细,配料独特,别具风味。其特点是洁白明亮、嫩而不松,卤清而不淡,油香而不腻。食之,其豆香、油香、五香俱全,有辣味而不呛,有肉味而不腥,食之回味悠长。老豆腐用精选的上等黄豆制作。先将黄豆去皮打成豆= 子,...
15332
知识出处: 聊城百科全书 | 类型: 美食
冠县鸭梨冠县主要土特产品之一。尤以兰沃乡所产鸭梨为最好。据史料记载,冠县鸭梨已有500多年的栽培历史,因果柄处状如鸭头而得名。冠县鸭梨具有个大、皮薄、核小、肉嫩质细且脆、味甜汁多且浓、果面洁净光滑、果形端正、石细胞少、耐贮藏等特点。营养丰富...
15333
知识出处: 聊城百科全书 | 类型: 美食
乌枣阳谷、在平等县的传统土特产。亦称熏枣、焦枣。系选用熟鲜红枣,经水煮、窑熏、阴凉等工艺精制而成。仅窑熏一道工序,就要反复3次,历时6天,经“三次窑子六遍火”方可。乌枣制成后,色泽乌紫明亮,花纹细密,带有特殊的香甜味。旧县志记载:“邑为产枣...
15334
知识出处: 聊城百科全书 | 类型: 民俗
2002中国江北水城(聊城)文化旅游节聊城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大型节庆活动。旨在打响“江北水城”这一品牌,并以旅游业为突破口,带动聊城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首届文化旅游节于2002年4月30日~5月8日在聊城举办。4月30日晚,举行了开幕式和《水...
15335
知识出处: 聊城百科全书 | 类型: 民俗
"水城之秋"旅游观光周聊城市人民政府在2002年国庆节期间举办的大型节庆活动。旨在巩固每年5月举办的文化旅游节的成果,延伸聊城旅游业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扩大“江北水城”这一旅游品牌的知名度,促进聊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首届“水城之秋”旅游观光周...
15336
知识出处: 聊城百科全书 | 类型: 艺术
阳谷县石门宋乡民间诗歌 民间艺术。阳谷县石门宋乡是清代诗人刘琰的故乡。多年来,该乡已形成了一支诗歌创作队伍,经常写作诗歌的作者有50多人,每个行政村都有一个诗歌创作表演组。该乡以文化站为中心,于1993年12月出版《诗歌集锦》之际,组建“风...
15337
知识出处: 聊城百科全书 | 类型: 艺术
四根弦 聊城地方剧种,也称“四股弦”或“一勾勾”、“两夹弦”。形成于明末,流行于清代,兴盛于清末和中华民国初期。清末盛行于山东的高唐、夏津、东平、齐河、济南及河北南部地区。因受河北梆子影响较大,该剧种又分为两支,一支流入临邑一带,称为“一勾...
15338
知识出处: 聊城百科全书 | 类型: 艺术
王皮戏 东阿县独有的民间剧种。始以民间秧歌的形式演岀,逐渐发展为剧种。它形成于清初,流行于清末、中华民国初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后。其代表剧目《十八大姐逗王皮》,因剧中主角为王皮,故而得名。王皮戏只有武场,没有文场。打击乐器有皮鼓大锣、镜...
15339
知识出处: 聊城百科全书 | 类型: 艺术
花鼓戏 聊城地方剧种,又称“花鼓荡戏”,是在在平民间歌舞花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间小戏。形成于1840年前后,盛行于清末和中华民国初期。花鼓戏形成之初,伴奏乐器仅有一个花鼓,只有一人上场演出多种角色。后来有了武场面(不设文场面),打击乐器有...
15340
知识出处: 聊城百科全书 | 类型: 艺术
蛤蟆嗡 冠县地方剧种。由“落腔”吸收其他剧种的音乐唱腔逐渐发展成独立剧种的冠县民间小戏。形成于清朝末年,盛行于中华民国年间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1959年2月,冠县人民政府曾组织专业队到济南演出,受到省政府的重视。其主要伴奏乐器为特制的...
15341
知识出处: 聊城百科全书 | 类型: 艺术
山东快书 民间曲艺形式。发源于临清。创始人刘茂基是明万历年间的临清武举人,因不得志,为生计,他把当时流传民间的武松故事整理成唱词,在集市上表演。表演时,他斜披衣衫,有节奏地敲击两块破瓦片并夹杂武术架势,使用当地方言土语并合辙压韵,讲述武松除...
15342
知识出处: 聊城百科全书 | 类型: 艺术
山东琴书 曲艺形式。原名“小曲子”。鲁西著名艺人、莘县观城孙庄的邓九如于1939年在天津电台播唱时,初次定名为“山东琴书”。山东琴书在聊城及整个山东流传十分广泛,是我国北方著名的说唱结合、地方特色突出的曲艺形式。
15343
知识出处: 聊城百科全书 | 类型: 艺术
犁铧大鼓 曲艺形式。清末发源于鲁西一带,由民间艺人黑妞、白妞始创。曲调婉转,朴素淳厚,唱白并重,注重取材真人真事,乡土气息浓郁。犁禅大鼓曾流传山东、河南、东北三省,深受群众喜爱。刘鹑著《老残游记》和王廷珍著《中国古代音乐故事》中,均对犁铧大...
15344
知识出处: 聊城百科全书 | 类型: 艺术
聊城八角鼓 民间曲艺形式。因伴奏乐器为“八角鼓”而得名。清乾隆年间流行于八旗军中,后传入聊城,并与聊城方言和地方民歌相融合,逐渐成为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说唱艺术形式。其主要伴奏器乐是八角鼓和三弦,也可加入琵琶、二胡、洋琴等乐器。演员表演时,左手...
15345
知识出处: 聊城百科全书 | 类型: 艺术
临清时调 民间曲艺形式。由民间小曲、小调、民谣发展而成的说唱艺术。始由歌妓演唱,故称“窑调”。明代歌妓李翠萍(陈三两)曾演唱于临清“富春院”。它同鲁南五十调、淄博蒲松龄俚曲并称山东三大演唱曲调。民国年间,改“窑调”为“丝调”。中华人民共和国...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