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嗡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聊城百科全书》
唯一号: 150834020220000214
专题名称: 蛤蟆嗡
文件路径: 1508/01/object/PDF/150810020220000001/001
起始页: 0701.pdf
专题类型: 艺术
产地: 冠县

专题描述

蛤蟆嗡 冠县地方剧种。由“落腔”吸收其他剧种的音乐唱腔逐渐发展成独立剧种的冠县民间小戏。形成于清朝末年,盛行于中华民国年间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1959年2月,冠县人民政府曾组织专业队到济南演出,受到省政府的重视。其主要伴奏乐器为特制的板胡。板胡音筒用椿树根挖制而成。筒口粘一桐树木板,再配以尺余长的琴杆和两根丝弦及马尾弓。由于椿树根木质松软,发出的音韵浑厚悦耳,低迴悠扬,嗡声嗡气,加之在唱腔小过门中的两音反复岀现,听起来犹如雨后蛙鸣,剧种因此得名。其他文场乐器还有二胡、笙、笛子等。武场乐器有板鼓、大锣、镜钹、手锣、堂鼓等。其唱腔板式有“慢板”、“二八”、“娃娃腔”、“闷腔”、“发腔密子”等。慢板为4/4拍,“二八”、“流水”、“娃娃腔”为2/4拍,“闷腔”、“发腔密子”属飞板类型的板式。唱腔起句多以“5”音起,也从“2”和“1”音起,落音基本上均落在“1”音上,属“宫调式”。曲牌是吸收民间小曲和其他剧种的音乐逐渐形成的。传统的曲牌有“上香牌”、“五字开门”、“打水牌”、“放风筝”等。曲牌多为生旦戏中旦角上场或剧中跑场过程中使用,有时也作为幕间曲或开幕曲。“五字开门”、“上香牌”常在压板(念白)时使用。曲牌的选用或演奏速度常根据剧情的发展而多变。唱词多以7字句为主,兼有8、9字句。常用衬字如“哪个”、“呀”、“啊”等,唱念皆用冠县方言。常演剧目有《掉河印》、《赶三关》、《对绣鞋》、《马前泼水》等。

知识出处

聊城百科全书

《聊城百科全书》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聊城百科全书正文由概述文章和条目组成。附录有分类目录、彩色插页目录、聊城大事 年表、参考书目、笔画索引等。 概述文章包括总概述和分编概述。总概述全面介绍聊城的整体情况和基本特色,分编概述只介绍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主要情况和特点,供读者系统阅读和为查检 条目提供背景材料。 条目是全书的主体,按学科性质和内容分类为历史,地质地理,政治和法律,经济,城建和旅游,科学和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社会,当代人物等9个分编。分类目录 中加虚条分类联接,并标“[条目之间的相关内容以“参见”方式联系,互为补充。

阅读

相关地名

冠县
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