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14636 条 97 / 976
1441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随着新式机具等先进技术的不断引进、推广和应用,农作物栽培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提高。部分地区,对小麦等粮食作物实行机播和条播,地膜种植也正在不断推广和应用,特别是化肥的应用在农作物栽培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442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卓尼县境农业生产落后,机械化程度低,耕作制度原始。千百年来,耕地采用“二牛抬杠”的方式进行。翻地、耱地、施肥、播种、除草、松土、收割、拉运、复耕、打碾等环节,耕作粗糙。新中国成立后,自50年代起,不断引进推广双轮双锋犁、山地步犁、播种机、风...
1443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随着农技服务机构和体制不断健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和科技兴农方针的不断贯彻和落实,农业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优良品种的引进、培育、改良和推广普及,得到重视和应用。各类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及播种面积...
1444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和关心民族地区的发展,不断加强对农业生产的领导和投入,健全和强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立群防群治网络,切实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植物保护得到重视。
1445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新中国成立后,不利于发展农业生产的落后传统逐步得到改变,“庄稼一朵花,全凭肥当家”,开始重视利用肥料。境内农区、半农半牧区利用人粪尿、家禽家畜粪便等,部分地区泡绿肥、卧土粪上地。县境土壤由于受热量的限制,有机肥料转化慢,利用率低。
1446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农业生产。自50年代起,开荒造地,平整土地,深翻土地,兴修水利,境内洮河沿岸荒滩被改造成稳产高产的梯田。按照投资少,规模小,多受益多负担的原则,因地制宜的修建洮砚、寺下川等水渠和许多小型塘坝、打水井,对...
1447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引进推广和使用新式农具,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主要有山地步犁、双轮双锌犁、16行机引播种机、12行机引播种机、5行、3行人畜力播种机、收割机、脱粒机、扬场机、拌种机、机动喷雾器、大中型拖拉机、小型拖拉机、农用汽车、...
1448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卓尼县农机管理服务体系已经形成,农业机械的引进、推广、应用、维修、改造、零配件供应以及技术推广、安全监理、专业人员培训等业务不断展开,为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发挥了作用。
1449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引进推广和使用新式农具,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主要有山地步犁、双轮双锌犁、16行机引播种机、12行机引播种机、5行、3行人畜力播种机、收割机、脱粒机、扬场机、拌种机、机动喷雾器、大中型拖拉机、小型拖拉机、农用汽车、...
1450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卓尼县境内林业发展情况。
1451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卓尼县境内森林资源丰富,林地面积广阔,植物种类繁多,大部分山地阴坡都有森林植被覆盖。
1452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卓尼县境内森林资源丰富,林地面积广阔,植物种类繁多,大部分山地阴坡都有森林植被覆盖。自古以来洮河南北两岸均为苍郁的森林所覆盖,东北部的恰盖、康多、杓哇等地亦有部分原始森林。境内森林的整体分布中,洮河北岸的林线相对高于南岸。森林覆盖面尤以洮河...
1453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和关心本地植树造林工作,号召和支持种草种树。卓尼自50年代起,开始有计划的进行荒山造林、低产林改造、迹地人工更新造林等。
1454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根据中央、省、州林业区划的有关规定,按照县境林区的地形、山脉、水系等为主要条件,对光、热、水、土等与林木生长有密切关系的环境因子、生物等自然资源,以及森林的分布等森林态系进行了全面的调查论证。从自然地理、行政区划、林业区域特点、林业内部和外...
1455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林业生产,认真贯彻“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择伐为主,采育结合,采大留小,采劣留好,密向留稀,边采伐,边更新,实施和强化了对森林的管护。不但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十数亿立方木材,而且较好的保持了森林环境,培育了...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