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林区划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25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林区划分
分类号: F326.23
页数: 2
页码: 316-317
摘要: 根据中央、省、州林业区划的有关规定,按照县境林区的地形、山脉、水系等为主要条件,对光、热、水、土等与林木生长有密切关系的环境因子、生物等自然资源,以及森林的分布等森林态系进行了全面的调查论证。从自然地理、行政区划、林业区域特点、林业内部和外部的协调以及经济技术等方面,进行分区划片。
关键词: 林区划分 林业管理

内容

根据中央、省、州林业区划的有关规定,按照县境林区的地形、山脉、水系等为主要条件,对光、热、水、土等与林木生长有密切关系的环境因子、生物等自然资源,以及森林的分布等森林态系进行了全面的调查论证。从自然地理、行政区划、林业区域特点、林业内部和外部的协调以及经济技术等方面,进行分区划片。全境以洮河南北由西向东的顺序划分为以下林区:
  一、洮河南部水源涵养用材林区位于县境洮河以南,西起尼巴乡的江车和扎古录乡的粒珠沟,东至纳浪乡的咀背后,东西长100公里,南北跨度40公里(河阳除外)。包括纳浪、木耳、卡车、扎古录、刀告、尼巴、大族等乡全境及部分辖地。境内海拔在2400一4200米之间,坡度为20。左右,气候自洮河上游而下,逐渐由寒变暖,年平均3.1〜5.1C,无霜期为60一120天,年降水量600毫米左右,空气湿度大,土壤除阳坡外,自上而下依次为高山草甸土、棕色森林土、棕褐色土等,土层厚度约50一100厘米。境内有国营卡车林场等3个国营林场。总面积4543280亩,其中林地面积2114091亩,(县属75752亩,国营林场2038339亩)总蓄积量为13416303立方米,其中县属374060立方米,国营林场13042243立方米。共有宜林地5.9万亩,森林覆盖率为42%,其中车巴35.4%,卡车46.7%,多坝44%。
  二、洮河东部水源涵养经济林区
  位于县境东北部,东南与岷县、漳县接壤,东北部与渭源县为邻,北临康乐,西以洮河为界,海拔在1800一4000米之间。地势南高北低,形成了夏季温暖,冬季干燥的气候特征,无霜期为130天,年平均降水量480毫米左右,平均气温8℃,空气湿度适中。
  境内共有3个乡,1个县属林场。总面积为623465亩,其中林地面积302970亩(县属新堡林场294797亩,乡属8173亩),总蓄积量为324114立方米,(新堡林场283530立方米,乡属40575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36.7%,共有宜林地7.6万亩。境内主要分布有杨桦林、针阔混交林、杂生灌木林、松栋林等。树种以云杉、冷杉、油松为主,同时,还引进了华北落叶松等树种,育苗造林成效显著。
  三、洮河北岸薪炭林区
  位于县境西北部,包括柳林、大族、申藏、阿子滩、完冒等乡(镇)全境,木耳乡的麻地湾、冰崖、寺古多,卡车乡的拉扎,扎古录乡的赛如那、扎古录、八什卡、录儿岔、柏林诸村,涉及全县的8个乡(镇)。区间共有耕地90811.5亩。其中,洛巴至完冒段,有临潭县插花地。境内海拔在2100一3100米之间,地形地貌多为中低山丘陵与沟谷相间的坡状地带,坡度约15〜30。之间,整体地势较平缓。海拔2800米以下,大部分为农田,年平均气温3.1~5.1℃,无霜期为65一128天,年平均降水量在540〜584毫米之间。土壤主要以高山草甸土、山地黑土、山地栗钙土为主。此段属县境干旱地区,植被较差,阴阳坡间有明显差别。阴山分布有桦木、杨树、柳树、针叶树等,阳山则一般为禾本科草甸草场,平均覆盖率为50%,其中水土保持林3%,薪炭林50%,草原防护林2%。
  四、北山用材护牧林区
  位于县境北部,整体地势坡度较大,海拔2400一41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69,降水量600一700毫米之间,无霜期较短,空气湿度较大。境内属高山地栗钙型土壤,主要有褐色森林土,棕色森林土以及高山草甸土,此外还有少部分黑砂土、白土等。植被覆盖良好,阴山多为灌丛及针叶林,阳山为草山地。乔木主要有云杉、冷杉、山杨、桦、旱柳,灌木主要有野蔷薇、大叶柳等。草本植物有蒿类及菊科、豆科、蕨类和禾本科杂草。
  境内包括恰盖、康多、杓哇乡,共10个村委会,62个村民小组。总面积为1532336亩,林地850843亩(其中县属3458亩,国营羊沙林场属512478亩,冶力关林场334907亩),总蓄积量为1987027立方米,其中县属3428立方米,国营林场1983509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8.7%,共有宜林地0.44万亩。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