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品种改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24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品种改良
分类号: S339
页数: 3
页码: 303-305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随着农技服务机构和体制不断健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和科技兴农方针的不断贯彻和落实,农业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优良品种的引进、培育、改良和推广普及,得到重视和应用。各类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及播种面积逐步增加,大部分地方品种,已被引进的优良品种所取代。
关键词: 品种改良 良种繁殖

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县境农作物品种经千百年种植、培育、改良、遴选,形成了后来的以青稞、小麦、洋芋为主体的作物品种系列。改良、培育当时处于简单原始状态,不可能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规范。其时,民间已经有了相互兑换农作物籽种,有的与邻近地方换籽种,春播前捡籽种,晒籽种,切籽种,拌籽种的习惯,均属于品种改良范畴。
  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随着农技服务机构和体制不断健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和科技兴农方针的不断贯彻和落实,农业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优良品种的引进、培育、改良和推广普及,得到重视和应用。各类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及播种面积逐步增加,大部分地方品种,已被引进的优良品种所取代。
  一、粮食作物
  (一)青稞
  青稞是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历史悠久,播种面积大。
  60年代县农技部门组织力量,对全县青稞品种进行调査和改良,将柏林乡等地种植的当家品种肚里黄引至洮河上游进行提纯复壮,然后在半高山和山川地区大面积推广,成效显著。1970年起,引进青海良种昆仑系品种牡丹、六棱青稞以及州农科所培育的新品系在木耳、纳浪等地普遍种植,在品种改良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二)春小麦
  在当地种植历史长,产量低而不稳。
  自1956年起,在主要小麦产区引进96号、玉皮麦等良种,逐步代替了当地毛麦、红铿麦、白锂麦等品种。同时改进耕作方式,实行条播、机播,亩产由90斤提高到350斤。1960年,先后引进阿勃、阿夫、甘麦系、蜀万系、欧柔等良种,取代了96号、玉皮麦等品种,推广普及到境内海拔高达2500一2800米之间的半高山地区,亩产最高者可达500斤左右。1970年引进黑巴66号,以及陇春系、青春系等品种,引进品种之多,数量之大创历史之最。询80年以来,小麦品种主要由临农14号、晋2148等取代。近几年来,又引进高原338、渭春1号、陇春10号、永麦等,推广普及种植区域扩大到海拔高达2900米左右的高山地区,小麦种植基本实现了良种化。
  (三)蚕豆
  种植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主要品种有当地马牙豆、羊眼豆。60年代引进青海、西藏品种拉萨1号等。1979年引进临夏204和临夏马牙豆,由于生长条件原因,未能推广种植。
  二、经济作物
  (一)油菜
  县境历史上以小油菜为主,近几年来,不断引进奥罗、青油、托尔等品种,在海拔2500米以下地区种植,生长良好,推广潜力大,亩产300斤左右,最高可达500斤。
  (二)洋芋
  品种经历了漫长的自然改良。自1970年开始引进渭会1号、反修、大白花等,产量提高幅度显著。现又引进渭薯1号、2号等优良品种。
  此地作物栽培均依季节农时,不同的作物,以及地区性差异等条件,构成许多不同的栽培方式。例如粮食作物青稞、小麦的播种时间一般要早于其它作物,而且县境洮河沿岸及东部要比西北部高山、半高山地区早近半月时间,以运肥、播种、松土、除草、追肥为主要栽培程序。栽培条件要比其它作物高,特别是施肥、耕地、下种、耱地、松土、除草等及时、精细。高山、半高山二阴地区,栽培粗糙,特别是耕地粗,又不耱,实行散播,不松土、不除草,种子下地,靠天吃饭,广种薄收。
  其它作物如洋芋、豆类播种时间次于粮食作物,一般在农历“清明节”前后,民间素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之说,充分确立和明确了豆类作物不可逆转的栽培时间。对上述作物的栽培一般比较粗糙,大体进行施肥、播种(条播)、松土、除草等环节,不同的是洋芋要根据作物性能的需要,壅土一至两次。
  油料作物,油菜籽的播种时间较晚,多在“谷雨”前后,主要栽培环节有施肥、翻地、播种、除草、收割等,尤其对肥料的要求条件比较高,必须施足底肥。
  随着新式机具等先进技术的不断引进、推广和应用,农作物栽培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提高。部分地区,对小麦等粮食作物实行机播和条播,地膜种植也正在不断推广和应用,特别是化肥的应用在农作物栽培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

相关专题

青稞
相关专题
春小麦
相关专题
蚕豆
相关专题
油菜
相关专题
洋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