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14636 条 83 / 976
1231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卓尼虽地处边隅,但历史悠久。从洮河沿岸的诸多古文化遗址表明,距今三、四千年前,境内就已有大量的古人类居住生息。从县境最西端的扎古录乡起,直至最东北端的藏巴哇乡止,在全长174公里的洮河南北两岸,分布着诸多齐家文化、辛甸文化以及马家窑文化遗址...
1232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卓尼自土司统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间,其行政区划基本上分以下七个大的变更阶段。
1233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卓尼全县所辖的1镇16乡分布在以下6个历史习惯称谓的地域版块上,这些版块虽非现今行政区划名称,但与历次区划变更有着密切联系。所以,乡镇介绍仍以这些版块划分,并冠以“区”称谓。它们是:县城、东部新洮区、洮河南岸区、洮河北岸区、车巴沟地区、北山...
1234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大峪牧场位于县境东南部的大峪沟内,场部建在阿角沟与桑布沟的分岔处,地理座标东经103°36,,北纬34。34'。有林区便道公路北接岷麻路而通县城,场部距县城40余公里。
1235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卓尼县历代政权建设情况。
1236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介绍卓尼县历代政权机构情况。
1237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卓尼虽自秦、汉时设临洮、洮阳诸县郡,且历代均设有地方政务机构,惜无更细一步的史料确载,政权机构只能从明代的土千户所记述。土司衙门的内部机构设置不同于其它正规千户所。土司是最高统治者,其名义上虽隶属于陕西都司巩昌府洮州卫军民指挥使司,但实际上...
1238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卓尼由于自明代以来就实行政教合一制度,僧纲并非纯管教务的寺院主持,而参与土司衙门的行政、军事管理,僧纲本身在其作为宗教中心的禅定大寺内另设衙门,即禅定寺内部机构“戴”、“拉”、“西”中称“戴”的组织。僧纲衙门的权限不仅在于管理寺院的一切教务...
1239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民国21年(1932年),甘肃宣慰使孙蔚如委任卓尼土司杨积庆为洮岷路保安司令,自此由保安司令部替代了土司衙门,统领卓尼地区的一切政治、军事、宗教大权,仍集政权、神权、族权于一身。内部机构除仍保留原土司衙门的机构外,又增设了八大处。其基层仍设...
1240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民国26年(1937年),“博峪事变”爆发,甘肃省政府借查处事变之机,决定在卓尼成立设治局。同年10月,卓尼设治局在岷县专员胡守谦和保安四团团长吉猛的亲自主持下正式成立,初由临潭县县长薛达兼任设治局长。
1241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1942年,甘肃省政府为了适应当时的抗日战争形势和社会民意的需要,由省社会处通令全省各署(市)遵照其颁发的“组织民众”、“训练民众”等规则,开展社会民意工作。次年2月,卓尼地区即组建成立了农会、商会、教育会,分别由民主人士郝应隆、李斌、马全...
1242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自1949年9月11日卓尼和平解放到1955年的6年间,卓尼政权系统的建设经历了分区工作组、卓尼自治区行政委员会、卓尼县人民委员会三个阶段,期间先后召开了五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1243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自1949年9月11日卓尼和平解放到1955年的6年间,卓尼政权系统的建设经历了分区工作组、卓尼自治区行政委员会、卓尼县人民委员会三个阶段,期间先后召开了五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1244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5年5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规定,召开卓尼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撤销卓尼自治区人民行政委员会,选举产生了卓尼县人民委员会领导机构。从此,卓尼县人民代表大会成为卓尼地区最高权力机构,县人民委员会为其最高执行机关。
1245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卓尼县第九、十、十一、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卓尼县最高权力机关,为县级常设机构。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