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历虫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036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历虫沿革
分类号: K901.9
页数: 4
页码: 68-71
摘要: 卓尼虽地处边隅,但历史悠久。从洮河沿岸的诸多古文化遗址表明,距今三、四千年前,境内就已有大量的古人类居住生息。从县境最西端的扎古录乡起,直至最东北端的藏巴哇乡止,在全长174公里的洮河南北两岸,分布着诸多齐家文化、辛甸文化以及马家窑文化遗址。在这些古文化遗址中,有规模相当可观的古人类居住群和墓葬群。从大量出土的新旧石器时的陶器和石器证明,洮河流域作为黄河流域的支系——自然也是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
关键词: 卓尼县 历虫沿革

内容

卓尼虽地处边隅,但历史悠久。从洮河沿岸的诸多古文化遗址表明,距今三、四千年前,境内就已有大量的古人类居住生息。从县境最西端的扎古录乡起,直至最东北端的藏巴哇乡止,在全长174公里的洮河南北两岸,分布着诸多齐家文化、辛甸文化以及马家窑文化遗址。在这些古文化遗址中,有规模相当可观的古人类居住群和墓葬群。从大量出土的新旧石器时的陶器和石器证明,洮河流域作为黄河流域的支系——自然也是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
  秦秦始皇统一全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县境属临洮县地,归陇西郡所辖。
  西汉武帝时,划全国为13部,103郡,1314县,县境仍属临洮县地,归凉州刺史部属下陇西郡所辖。
  东汉仍属凉州刺史部陇西郡临洮县所辖。章帝建初二年(77年),居于松茂诸地的烧当羌由望曲谷、洮源涨川出兵两路,包围南部都尉于临洮,汉帝遣车骑将军马防(马援之子)率兵出击,因临洮地险,车骑不便通行,加之羌兵占据洮水之险,马防无奈退兵至今岷县梅川筑索西城,迁南部都尉及临洮县居此。
  东汉安帝永初二年(108年),当煎、勒姐羌攻没破羌县(今青海省碾伯县),钟羌复岀望曲谷,沿洮水长驱直入,攻没临洮县。顺帝永建元年(126年),马贤(马防子)与钟羌战于临洮,钟羌降,洮西尽复。阳嘉二年(133年)仍于秦临洮故县置临洮郡临洮县及陇西南部都尉。
  三国县境初属魏雍州地,仍设陇西郡及洮阳县,旋改为秦州陇右郡临洮县,魏雍、秦州为了巩固边防,又于洮水北岸设洮阳(疑为今牛头城)、候和二戍。县境洮水南岸迭山,即为魏(秦州)蜀(益州阴平郡)之界山。两国间的许多拉锯战争就是在此地展开的。蜀汉景耀末年,姜维越今扎尕那出卡车沟占领魏临洮郡治,攻洮阳,与魏将邓艾战于候和。维不胜,由原路退屯沓中(今舟曲县境内)。
  西晋惠帝永平元年(291年),仍于洮水南岸故地设陇西郡并领临洮县,又于古洪和城设洮阳县,由秦州陇西郡辖领。
  东晋吐谷浑占据了整个洮西地区,在洮水两岸修筑了很多土城堡戍守。有泥和戍、洮阳城、候和城(即《水经注》洪和城),与之同时,原晋置临洮郡县相继沦陷,县境大部被吐谷浑政权控制。
  十六国县境东北部归前赵陇西郡临洮县辖领。今卓尼、临潭西北部地域仍由吐谷浑占据。
  前秦属河州陇西郡临洮县辖领,西南大部仍属吐谷浑政权领地。后秦末收复洮西诸地,仍于原秦故城设临洮县,收洮阳、洪和诸地归属。
  南北朝北魏太平真君时此地归河州辖领,于原临洮县治设临洮郡,领县汎潭,郡县同治,统领县境洮水流域。
  太和中(477〜499),吐谷浑于境内又重修洮阳、泥和诸城戍守,于原临洮郡城设洮州、。
  北周改西魏汎潭县为临潭县,并于县治置洮阳郡,兼置洮州。并在吐谷浑迷和城附近设旭州。
  隋初废洮、旭二州,改洮阳郡为临洮郡,治美相,领县十一,在今县境周围就有美相、临潭、博陵(今羊永)、宁人(今卓尼附近)等县。后又将博陵、宁人二县合并为当夷县,治所在今临潭县境内。
  唐分天下为十道,县境属陇右道所辖。武德元年(618年)废隋临潭故县,复置博陵郡。二年于美相置洮州。贞观二年(628年)徙洮州及美相治洪和城;贞观五年仍改原美相县为临潭,洮州仍治于洪和城;八年徙洮州治于洮阳川(疑今牛头城)置洮阳城。仍于旧洪和城置美相县,隶洮州。
  开元十七年(729年)废洮州并入岷州,于原州西磨禅川置神策军镇守(今迭当什村有遗址)。开元二十年以临潭置临州,二十七年复改为洮州。天宝元年(742年)又改为临洮郡,领临潭(郡县同治)、密恭、美相诸县及安西府。乾元元年(758年)又改临洮郡为洮州,仍治啊潭。治所据《元和郡县志》载:“临潭,本隋美相县,北周武帝保定元年置,唐贞观四年移美相县于东北洪和城内,五年于州治改置临潭县,其城东、西、北三面并枕洮水”。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整个洮西地域均陷于吐蕃,州县俱废,县境均属吐蕃统领。
  五代甘、青一带吐蕃大小部落形成割据局面,吐蕃政权崩溃,出现藏史所谓的 “赛吴"(分裂)时期。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3年),朝廷利用洮州地区蕃汉民众思慕华夏统一的有利时机,派重兵收复洮西,升洮州为保顺军,并以保大军节度,旋即又失。
  此地从唐末至北宋由吐蕃统治长达310年。其中唐末149年(758-907);五代48年 (908〜956);北宋113年(960〜1073)。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收复洮西,于今临潭县治旧城设洸州,县境属之,隶熙河路。旋即弃之不守。熙宁九年,又于今县境东部设洮山监(史料载为滔山监),辖今岷县以西及县境东部地区。大观二年(1108年)又收复洮西,仍设洮州。三年升洮州为团练州,县境属之。
  北宋时县境除几度数年归宋辖领外,均属吐蕃唃厮啰政权统治。除在今临潭旧城曾号称吐蕃临洮城、宋之洮州外,境内别无建置可考。
  金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女真族称帝,国号“金”,分天下置十九路。县境属其临洮路洮州所辖。州治仍置于宋团练州旧治(今旧城)。
  元至元初为总制院辖地,隶属于吐蕃等处宣慰司脱思麻路洮州所领。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总制院为宣政院,县境大部改属河州路洮州可当县辖地。县境东南边缘的西尼沟等处属岷州;东部的洮砚等处归铁州;藏巴哇一沟则隶属于陕西行省巩昌路临洮府狄道县赵土司所辖,其曾于此设上、中、下三磬分土兵戍守。
  明洪武四年(1371年)置洮州军民千户所,县境地域均属之,后于洪武十二年升所建卫,隶陕西都司。又于岷州设洮岷兵备道,兼分巡道,统洮、岷二卫及西固、阶、文三千户所,漳、成二县军务。时县境分属卓尼、旧洮堡二寨。洮州卫治始东移至今临潭县新城。《洮州厅志》载:“洮州古城,有废弃而为荒野者;有开垦而为田亩者(似指今阳坝、旧城古城、牛头城等),故址尚存,然皆非今治也,今治成于大明,故溯城池者, 断自明始”。
  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朝廷授卓尼吐蕃后裔头人些地为土官指挥佥事,管理部分番族部落。正德四年(1509年),土司旺秀进京晋见,皇帝赐姓名为杨洪,仍袭职土指挥佥事,准卓尼建置军民千户所,实授土千户(《明实录》),准其世袭,隶属洮州卫,由陕西都司巩昌府所辖。
  清清乾隆改卫为厅,土司仍沿明制。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时,卓尼土司辖境除今县境外,还有今迭部全境,舟曲、临潭、岷县部分辖地。东至岷州归安里;南至阶、文、西固及四川松潘;西至洮州作盖;北至河州边墙关隘。号48旗,520族,11599户,46890口。
  中华民国民国2年(1913年),甘肃省政府作出了取缔土司制度的决定,卓尼辖地归临潭县统领。但此时的卓尼土司,至清道光朝以来,已拥有大半个甘南的辖地,不仅使当时的临潭县无法统驭,即就是民国政府改土归流的政策也未动摇其土司的统治地位。
  民国26年(1937年),“博峪事变”爆发,卓尼设治局成立。民国33年(1944年)北山事件中,洮岷路保安司令部接受整编,设治局力量得以加强。第一个非土司制的国家行政建置始在卓尼立足,与兼理军政之洮岷路保安司令部并驾齐驱,隶属于甘肃省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在岷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9月11日,国民党洮岷路保安司令杨复兴率卓尼党、政、军、警起义,实现了和平解放。于9月14日成立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卓尼设治局、国民党卓尼党部、三青团区队部和参议会等机构。
  1950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卓尼自治区工作委员会和卓尼自治区行政委员会成立,隶属甘肃省岷县专区。同时,杨复兴宣布在卓尼废除土司制度。
  1953年10月1日成立卓尼县,隶属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至今。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