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行政区划演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037
颗粒名称: 第三章 行政区划演变
分类号: D035.1
页数: 13
页码: 71-83
摘要: 卓尼自土司统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间,其行政区划基本上分以下七个大的变更阶段。
关键词: 卓尼县 行政区划

内容

卓尼自土司统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间,其行政区划基本上分以下七个大的变更阶段。
  一、着藏族部落
  初为游牧部落形式,由部落头人率领,约在元朝初期的中统至元年间(1256〜1264年)自甘、川、青边境附近,经夏河美武(原称为作格曼玛)迁徙到洮州达告铺(今卓尼县申藏乡石山大族北5公里处)暂时定居,所率仅五小部追随。二、十六掌尕区划
  元代末期,着藏族部落头人去朝拜了卓尼寺院,受到萨迦格西的委托和暗示后迁居雷马沟,向寺院辖地靠拢,并将所率五小部中的亲随安插在寺院周围定居,由此在卓尼站住了脚跟。后又收服了附近村寨,将亲随部民称内十二掌尕,收服的村寨称外四掌尕,统称十六掌尕:
  内十二掌尕:文沙、唐尕、岔格、皂日、巴杜、杜盖、召盖、卡赛、格地、骆驼、桃代、桃日。(今分别属柳林镇上城门、唐尕川、寺台子3个村委会所辖)。
  外四掌尕:
  博峪力赛(共辖博峪力赛两个自然村,今属木耳乡);
  木耳杰巴山(共辖木耳、杰巴山、卓尼沟三个自然村,今属木耳乡);
  所藏柳启冰角(共辖六个自然村,今分属木耳乡、柳林镇);
  出路哇路(共辖两个自然村,今属柳林镇)。
  以上十六掌尕多数是头人庄园的庄客和亲随,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小部落组织,是头人发展壮大的嫡系力量。分布在今卓尼县柳林镇、木耳乡境内。
  三、迭部达拉十八族
  明永乐二年(1418年),部落头人些地率领归服的迭部达拉十八族和十六掌尕的属民代表,去朝见明永乐皇帝,受到朝廷的敕封。所征服的十八族只是暂时的,后均反叛,载入户籍贡服土司的仅有下迭的代古旗(今迭部县代古寺周围村寨)。
  四、洮老等九什尕
  什尕本为藏语部落之意,相当于后来的旗制。明万历九年(1581年),第七任土司杨葵明进京朝见皇帝,请洮老、纳浪、朝勿、岗梢、日岔、申札、多坝、迭当、垂巴等九什尕头人共同商议,派代表进京。在接受皇帝召见时,受到皇帝“那些林中生番归属于你”的恩赐。九什尕于此归属土司统辖。其区域相当于今纳浪、木耳、扎古录、申藏、大族等五、六个乡的地域。
  五、初设旗制时区划
  清康熙十五年至二十年间(1676-1681年),第九任土司杨朝梁依靠武力和朝廷的支持,一面尽力扩展管辖地盘,一面整顿管理内务,建立健全基层组织,依照明代屯军的编制,设旗下为地方基层机构,相当于今天的乡镇。不够设旗的地方仍称什尕或族,均派头人管辖。
  当时,48旗的雏形已基本形成。已设20旗:
  朱扎7旗(即朱扎、上、下朱格、大族、麻路朋地、卡车、破古录7旗,辖地包括今木耳、卡车、大族等乡境)。
  阿冒角缠旗(包括今完冒乡及恰盖上沟)。包吾什旗(今阿子滩乡境)。
  上冶三旗(即杓哇旗、康多旗、日多玛旗,包括今康多、杓哇二乡部分辖地)。
  北山四旗(即日扎完玛旗、恼索旗、土桥旗、麻路旗,包括今恰盖乡全境和康多、杓哇两乡部分辖地)。
  龙的二旗(即岔麻龙的吾旗,沙麻龙住旗,包括今康多、完冒乡部分辖地)。
  当时已纳入土司统辖的什尕和部落还有:
  奋盖族、巴路什尕、塔纳什尕、卓逊什尕、寺沟什尕、力加、革谢坡、老噢什尕、羊沙、安步塘、郭大、代古、申札、迭当、卡车什、达贯、雅贯、巴日什、达加什、甫仓什、拉乌盖仓、术布塘尕、朝入路日、道告三卫、达让哇、大峪什、那麻那等。辖地已包括今卓尼县洮河两岸。
  六、土司四十四旗时区划
  十任土司杨威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出兵收服了迭部沟,依旧制增设旗十三个 (地域包括今迭部县全境)。这十三个旗是:
  当多、曼玛卡松、上迭占岔、西卡玛、华巴、尼巴、斯浪、完绰、达日卡、道日、阿夏、卡巴茹秀、尖尼。
  后又从中分出九个小旗:益哇、哇巴、达拉、拜扎、什巴、尼俄、哇藏、奄子、多力禾。从此,上下迭部号称后山22旗。这些旗下所辖村寨统称为族,以自然村为单位, 每旗下辖数个至十数个族不等。
  迭部归服稳定后,土司杨威即将今卓尼地区的旗和什尕部落归并,重新划分为30个旗,统称前山三十旗:
  口内18旗:纳麻那、大峪沟、冬禾索、老噢什、口子下家人、思吾什、朱扎、大族、麻路朋地、卡车、破古录、上朱格、下朱格,小术布、包吾什、巴龙什、卓逊、他纳。
  口外12旗:车巴沟、迭当、拜来达加、桑旺甫多、善扎、土桥、日班玛、角缠阿科、约沙必拉、杓哇、多麻、岔玛录的吾。
  又将迭部22旗改划归并,称后山14旗。上迭6旗:益哇、哇巴、当多、曼玛卡松、宁巴、麻拉卡什。
  下迭8旗:尖尼、奄子、达拉、卡坝茹秀、沙录哇、阿夏、多力禾、桑巴。
  此时土司“共辖44旗,516族,地跨洮迭二州”(《洮州厅志》)。
  七、黑番四旗
  康熙四十八年(1707年),十一任土司杨汝松领兵平息了西固(今舟曲县)山后武坪24部黑番抵抗清政府的“反叛”,朝廷将所收复的地盘赐予土司管辖。划分为4旗:阳山、阴山、铁坝、代巴,惯称黑番4旗。
  黑番4旗的归服使卓尼土司的统治区域向南推进了400余里,约达今四川龙安界。形成南北510余里,东西190余里的辖区。共分48旗,16掌尕,642族。各旗所辖村寨详见下表:土司四十八旗所辖族寨续表一续表二第二节卓尼设治局时区划
  卓尼设治局成立于民国26年(1937年)。1944年开始先在洮河沿岸编査保甲,至1945年第一步编查了柳林(镇)、洮南、洮北、北山、录竹及贡巴五乡,名义上废除了旧的旗制和长宪(旗长)、总管、头目,任命了乡(镇)长。第二步在上、下迭部、插岗三乡进行,因遭到插岗、代巴、阳山、阴山四旗群众的反抗,拖延至1946年才编査完成插岗、铁巴二乡;1947年编査完成上、下迭部二乡。全县共编1镇,9乡,85保,890甲,8397户,44732人。
  卓尼设治局乡、镇、保、甲编查表
  说明:人户数中缺贡巴、上迭两乡数据。
  
  保甲编査后的区划归属如下:
  柳林镇:镇址设在寺台子关帝庙内。辖原十六掌尕,纳麻那、大峪沟、冬禾索、老噢什、思吾什、口子下家人诸旗及草岔沟一带。包括今柳林镇、纳浪、木耳2乡1镇及临潭县新堡乡部分区域。
  洮南乡:驻达子多村,辖朱扎七旗,即今大族、卡车2乡全境。
  洮北乡:驻古占川村,辖申藏、甘藏、干布塔一沟、那子卡、官洛、板藏、阿子滩等村,即今申藏、阿子滩、完冒3乡部分地域。
  录竹乡:驻麻路村,辖小术布、包吾什、巴龙什、拜来达加、桑旺甫多、善扎、迭当、它纳、卓逊诸旗。即今扎古录、完冒、阿子滩、申藏4乡部分地域。
  北山乡:驻恰盖寺,辖原北山4旗、上冶3旗、奄住2旗共9旗,即今恰盖、康多、杓哇3乡全部及完冒乡部分地域。
  贡巴乡:驻贡巴寺,辖车巴沟,即今尼巴、刀告2乡全境。插岗乡;驻拱坝村,辖阳山、代巴二旗,即今舟曲县武坪、插岗、博峪、拱坝4乡境。
  铁巴乡:驻铁坝村,辖阴山、铁巴二旗,即今舟曲县铁坝乡全境及大年乡部分。
  上迭乡:驻电尕寺,辖原上迭六旗,即今迭部县益哇、电尕2乡全境。
  下迭乡:驻旺藏寺,辖原下迭八旗,即今迭部县达拉、卡坝、尼傲、旺藏、阿夏、桑巴、多儿7乡全境。
  第三节卓尼藏族自治区时区划
  1951年初,先后给柳林、洮南、录竹、贡巴、北山、洮北、上迭、下迭、插岗派出工作组,作为设区过渡。至1951年底,柳林、洮南、洮北3区率先成立了区公所,辖境与民国时乡属区域相同,并在区级政权下设乡14个。
  1952年5月10日,柳林、洮南、洮北、北山、录竹、贡巴6个区成立区政府。至1953年底,卓尼共有9个区或相当于区级的工作组,14个乡级政权。
  第四节卓尼县初设时区划
  1953年10月,卓尼县正式成立,隶属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同年11月21日,,省政府批准将岷县西寨乡的西尼沟划归卓尼;次年4月将会川县新堡区的4个乡划入卓尼辖区。全县在原区制下划分18个乡:柳林(后改为镇)、纳麻那、立洛、卡车、麻录、大族、朱扎、朱盖、木耳、大峪、东升、录坝、团结、盘园、拉扎、沈砚、柏林、新堡。至1956年1月,全县共划分为1镇,9区,17个乡:
  柳林镇原为柳林区一乡,改划后直属县辖。
  柳林区、洮南区、洮北区、新堡区、录竹区(1954年10月,录竹、贡巴二区合并为录竹区)、北山区、上迭区、下迭区、插岗区。
  区辖乡17个:
  柳林区辖:第二乡(博峪)、第三乡(大峪)、第四乡(纳麻那)、第五乡(立洛)。
  洮南区辖:第一乡(卡车)、第二乡(拉扎口)、第三乡(大族)、第四乡(朱扎)、第五乡(朱盖)。
  洮北区辖:第一乡(目的坡)、第二乡(申藏)、第三乡(阿子滩)、第四乡(盘园)。
  新堡区辖:新堡乡、柏林乡、洮砚乡、拉扎乡。
  其余北山、录竹、上迭、下迭,插岗5区未划乡,仍按原旗制区划管辖。直至1957年底,才在此5区改旗划乡27个:尼巴、刀告、麻路、术布、扎古录、恰盖、康多、完冒、杓哇、博峪、拱巴、铁巴、插岗、益哇、当多、哇巴、曼玛卡松、电尕、宁巴、桑巴、尖尼、喃子、达拉、卡巴、沙录哇、阿夏、多力禾。
  1958年初,卓尼根据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和工作需要,撤区并乡。撤销了新堡、柳林、洮南、洸北4个区,并将原属之17个乡合并为8个直属乡:博峪、纳浪、达子多、大族、申藏、阿子滩、洮砚、新堡。区、乡调整后,全县领1镇5区、35乡。
  1958年8月,柳林镇率先建立红星人民公社。11月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原有区乡全部建成政社合一的9个人民公社:
  柳林公社(即原柳林镇)。
  洮南公社(驻达子多,辖原洮南区所属地域)。
  波浪公社(驻博峪,辖原柳林区辖地)。
  洮北公社(驻阿子滩,辖原洮北区辖地)。
  上游公社(驻麻路,辖原录竹区辖地)。
  恰盖公社(驻恰盖,辖原北山区辖地)。
  新洮公社(驻新堡,辖原新堡区辖地)。
  上迭公社(驻电尕寺,辖原上迭区辖地)。
  下迭公社(驻旺藏寺,辖原下迭、插岗二区辖地)。
  第五节临、卓两县合并时区划
  1958年12月20日,国务院决定,撤销卓尼县建置,与临潭县合并,称“临潭县”。同时将原卓尼所属之下迭、插岗一带划归舟曲县,改称龙迭县。其余上迭及洮河两岸地区划入临潭县,划为11个人民公社:
  柳林、新城、洮阳、新洮、羊永、冶力关、城关、洮北、录竹、北山、上迭。
  第六节卓尼县恢复后的区划
  1962年1月,甘南州又重新划分行政区划,恢复卓尼县建置。全县划分为1镇20乡,84个乡属人民公社,351个生产队。
  即:柳林镇、盘园(后改为那子卡乡)、入吾(后改为扎古录)、沙冒、完冒、尼巴、刀告、柏林、新堡、洮砚、拉扎、纳浪、多坝、木耳、恰盖、康多、杓哇、阿子滩、卡车、大族、申藏乡。
  两县分划时,旧区划有零星变动:卓尼将原属地立洛、三石、小术布等地分别划归临潭县石门乡、术布乡。临潭县亦将原屯军地温旗、羊化、草岔沟等划归卓尼县纳浪乡和柳林镇。
  1965年,卓尼县对所属21个乡(镇)进行了撤并,其中:多坝、木耳合并为木耳乡;沙冒、完冒合并为完冒乡;那子卡、阿子滩合并为阿子滩乡;杓哇、康多合并为康多乡;拉扎、洮砚合并为洮砚乡。撤并后全县辖1镇15乡。
  1968年,改乡级政权为人民公社,全县仍辖16个公社,原区划未变。
  1983年,撤销了各级革命委员会,成立了县人民政府,同时恢复了乡级政权,全县仍辖1镇15乡。
  1985年,新堡乡更名为藏巴哇乡。1986年,分康多乡辖地成立杓哇土族乡。
  至1990年底,全县共辖1镇,16乡,97个村委会,469个村民小组。
  卓尼县行政区划表续表一续表二续表三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