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38208 条 154 / 2548
2296
知识出处: 中共济宁年鉴2003 | 类型: 正文
继续开展社会文化创建活动。10年内, 80%以上的县市区成为省级以上社会文化先进县,90%以上的乡镇成为市级社会文化先进乡镇,完善乡镇文化中心站,村村建有文化大院, 力争把济宁市建成全国社会文化先进市。
2297
知识出处: 中共济宁年鉴2003 | 类型: 正文
坚持新闻舆论的正确导向,发展新闻出版、 广播影视、信息网络等各项事业。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工作,突出重点,抓好重大主题宣传,增强新闻宣传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2298
知识出处: 中共济宁年鉴2003 | 类型: 正文
积极推进标志性重点文化设施建设。今后 5到10年,按照组群结构大城市的规划,济宁市区优化西城区文化设施,规划建设高品位、开放型东城区文化科技场所。
2299
知识出处: 中共济宁年鉴2003 | 类型: 正文
注重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和“有效保护,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原则,妥善处理经济建设和文物保护、旅游发展与文物保护利用之间的关系。
2300
知识出处: 中共济宁年鉴2003 | 类型: 正文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充分利用济宁市的文化资源优势,加快形成与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使文化产业逐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
2301
知识出处: 中共济宁年鉴2003 | 类型: 正文
发挥济宁市文博旅游资源优势,统盘布局, 制订规划,加快旅游产业化进程,积极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重点抓好旅游景区景点建设,以“三线”(104国道、京杭大运河、327国道)、“四区”(孔孟文化旅游区、济宁运河文化旅游区、水泊梁山旅游区、微...
2302
知识出处: 中共济宁年鉴2003 | 类型: 正文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在规范中繁荣,在繁荣中规范,进一步理顺和健全文化市场管理体制,合理调整文化市场管理的各项职能。制定文化市场发展规划和政策,支持和推动具有导向性的文化市场建设。
2303
知识出处: 中共济宁年鉴2003 | 类型: 正文
充分利用济宁市丰富文化资源,通过艺术表演、举办展览、合作出版、版权贸易、互换广播电视节目、互办文化周、缔结友好城市、民间文化往来等多种形式,增加对外交流项目,扩大国内外文化交流范围。
2304
知识出处: 中共济宁年鉴2003 | 类型: 正文
建立合理的文化人才梯次结构。根据文化事业长远发展需要,制定文化人才培养规划,抓好文化科研与创新、文化经营与管理、文艺创作与研究、文艺表演与培训等多门类、多层次文化人才的选拔、培养工作,造就一批在全省和全国有影响的名作家、表演艺术家、书画家、...
2305
知识出处: 中共济宁年鉴2003 | 类型: 正文
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发展新路子,尽快建立既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又符合文化自身规律的新体制。大力推进文化体制创新,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
2306
知识出处: 中共济宁年鉴2003 | 类型: 正文
各级财政要继续实行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积极支持文化大市建设, 确保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人员经费和业务活动经费,对文化事业拨款的增长幅度应按国务院办公厅正20027号文件精神,不低于...
2307
知识出处: 中共济宁年鉴2003 | 类型: 正文
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已有的文化经济政策,在文化事业建设费与文化经营税费征收、重点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审批、支柱文化产业扶持等方面,加大执行力度。
2308
知识出处: 中共济宁年鉴2003 | 类型: 正文
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文化大市建设工作,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各县市区要把文化大市建设纳入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解决文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2309
知识出处: 中共济宁年鉴2003 | 类型: 正文
为加快济宁市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根据省委、省政府 《关于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 (鲁发[2002]8号),结合济宁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2310
知识出处: 中共济宁年鉴2003 | 类型: 正文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高新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强大的推动力量,抓住了高新技术就抓住了科技进步的关键。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