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10015 条 107 / 668
1591
知识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 类型: 正文
世兵制,即一入军籍,世代为兵之意。早在三国、两晋时代就实行这种制度,把士兵之家列为军户,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世代服兵役。
1592
知识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 类型: 正文
隋唐时代主要实行府兵制。这一制度始于西魏,隋唐时逐渐完善。所谓府兵,即属于各级兵府领导的兵。
1593
知识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 类型: 正文
历史上曾在安西一带角逐的匈奴、月氏、羌族、吐蕃等少数民族,因其本族人口较少,长期的生活习俗是“上马为兵,下马驻牧”,凡有征战,一般都是举族皆兵。
1594
知识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 类型: 正文
明朝在边疆地区实行卫、所军管制,归省都司(或行都司)管辖。在卫、所服役的兵丁称为军士,其来源,有随从朱元璋起义的义军;有从元军方面收容的归附兵;有从农民征调来的垛集兵;还有因犯罪而被谪发的罪徒兵。垛集兵是卫、所兵的主要来源。
1595
知识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 类型: 正文
清军入关前,沿袭辽、金、元等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实行“举族皆兵”的制度。初期,满洲贵族将满人部落编为红、黄、蓝、白4旗,后又增编镶红、镶黄、镶蓝、镶白4旗,合称满八旗。
1596
知识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 类型: 正文
在古代长期有连年征战中,兵员征集除上述数种兵役制度外,尚有招降纳叛、罪兵谪守等。
1597
知识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 类型: 正文
民国时期,地处西北边陲的安西,政治黑暗,军阀混战,无数穷家子弟无疑是盘踞在河西各地马家军补充兵员的对象。当时兵员来源主要是收编、征集、强征和抽签。
1598
知识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 类型: 正文
辛亥革命结束了满清统治。1912年元月,甘肃宣布“承认共和政体”,进入中华民国时期。其时,驻扎安西的清军巡防马队悉数被国民政府收编, 摇身一变,成为民国的武装力量。
1599
知识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 类型: 正文
1925年,冯玉祥部入甘后,兵不衍用,开始大规模地扩大军队,大肆征丁,称为募兵。安西因民生清苦,部分青壮年应募,“当兵吃粮”。
1600
知识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 类型: 正文
由于征兵数额逐年加大,到1935年后,《兵役法》所规定的征集条件基本废止。为了完成征兵任务,拉兵、抓兵、强迫当兵的现象十分普遍,乡、村、保甲借机欺压鱼肉人民,“抓壮丁”成为国民党政府最遭人民反抗的苛政。
1601
知识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 类型: 正文
由于国民政府黑暗统治,战事连年,军阀各据一方,士兵从军后受到残酷压迫,从而导致众多的穷苦农民为逃避当兵,断其指、残其身。为了完成征兵任务,各地采取抽签的方法强行征兵。
1602
知识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 类型: 正文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人民解放军,实行的是志愿兵役制,这是由当时的客观形势所决定的。当时广大革命志士,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人民的解放,自觉自愿地投身到革命军队中来,进行长期斗争。
1603
知识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 类型: 正文
人民军队的兵役制度,是建立在人民群众高度政治觉悟和自觉自愿的基础上的,是我国历史上最先进、最合理的兵役制度。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不同的时期,实行了不同的兵役制度。
1604
知识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 类型: 正文
中国成立后,仍沿袭战争年代的做法,实行志愿兵役制。
1605
知识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 类型: 正文
一般做法是:省、专区召开征兵工作会议,明确任务,弄清政策,统一工作方法、步骤。县上召开县、乡、区3级干部会议,传达贯彻上级征兵工作会议精神,研究具体的动员措施。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