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年份

全部
2138 条
2023年
2138 条

专题类型

全部
2138 条
专题知识
812条
交通
87条
区域
265条
医疗
89条
数据统计
375条
景区
45条
民俗文化
367条
物产
93条

颗粒列表

共 2138 条 138 / 143
排序: 唯一号 题名 类型
2056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画匠彩塑神像、画庙宇壁画等。
2057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箩匠做蒸笼、面箩。
2058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轮匠主要盘水磨、碾子轮。
2059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待诏旧时对剃头匠的称呼。
2060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厨子指专门做酒宴的厨师。
2061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花儿匠多为剪枕头、帽子,鞋上绣花纸样的妇女。
2062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皮匠炮制各种兽皮。
2063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骟匠阉割牲畜、家禽的,如劇猪、骟羊等。
2064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锭儿匠用枣木旋制农民纺线的木锭。
2065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妇女发型有未婚和已婚之别。未婚前,姑娘普遍梳长辫,发根系红头绳,发梢亦用头绳扎起,前额分刘海。民国后期部分梳两条辫。已婚妇女,无论新妇、少妇或成年妇女梳圆纂,套上发网,插上银钗,俗称“插钗儿”。一般插三、四个。清末及民初已婚妇女梳高纂,俗称...
2066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妇女服式较男子复杂,富于装饰。普遍穿大襟上衣,绝大部分为右开襟。清末民初,上衣宽领口、衣边、袖口镶有宽窄不等的花边,当地称为“蜿袖”。后,镶边渐失,但衣型依旧。民国后期至解放初,老年妇女着黑色上衣,仍宽大过膝,腰系布带,右襟纽扣系手帕,插于...
2067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儿童服式儿童服饰之特色在于手工精制的帽子。民国时期及解放初儿童戴“大尾巴帽”、“狗头帽”为美。”大尾巴帽”左右两块拼连而成,头项大型绣花,后部圆长如尾,盖至颈、背部。前额有帽檐,帽檐下或饰以绸缎花朵,或镶嵌银佛、银花或蝴蝶碰金瓜,或为二龙戏...
2068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蒸食类主要有蒸馍、馒头、花卷、包子、发糕等多种形式。过去在过年及婚、丧、修造大事时制做。结婚、祭祀做供品,还要做大馍馍,一个用2〜3斤面。除丧、葬蒸馍外,其余多在中心点红,以示喜庆吉利。馒头原料也可用杂粮面。农家还蒸一种“金裹银”馍,即将一...
2069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烙(烤)类烙饼用白面、黑面、玉米面烙者较普遍。用发酵后的面烙制的称起面馍,花馍馍,似锅盔。将饼稍烙后在锅中不断折叠,形成皱纹称锅花馍。另外用刀切成棱形几何图形再烙熟,也叫花馍馍,多在腊月二十三祭“灶神”时作供品。烧饼,是直径12厘米左右的小...
2070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煮食类一日三餐最为普遍,是日常饮食中的主要做法,有面条、米饭,稠饭和拌汤等。面条主要用小麦面做成,最常见的是酸菜面。先在饭水中加入洋芋(马铃薯)丁丁儿(或米),待煮软后下入切面。面熟后倒进半碗或一碗酸菜,略煮即可食。酸菜也可用菜油、辣子炒后...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