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列表

共 1631 条 95 / 109
1411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黄金印》高腔,演出7场,观众2548人,平均每场有364人。《二狼山》徽戏,演出22场,观众总数11902人,平均每场541人。《陈三与五娘》梨园戏移植,演出6场,观众总数4038人,平均每场观众673人。《火焰山》昆曲,演出17场,观众...
1412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浙江省武义县专业剧团——武义县婺剧团声腔曲调情况。
1413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浙江省武义县文工团时期(1969年至1978年)的演出剧目。
1414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浙江省武义县婺剧团(1978年至1988年)时期的演出剧目。
1415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三、四十年代至1982年浙江省武义县专业剧团——武义县婺剧团舞台美术情况。
1416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到了建国后的50年代上述两团行头仍为建国前的旧戏装。1955年,昆婺两团进行了服装改革,采用了水袖、高靴等。到六十年代,受京、越等剧种的影响,改良靠、豹衣、女战衣、褶子(客衣)、改良宫装等在两个团中,开始采用,1963年,昆剧团到上海、苏州...
1417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化妆是戏曲的造型艺术。武义的昆婺两个剧种,按行当分类,脸部造型基本相同。脸谱分三堂造型,即净丑(花脸堂)、生(白脸堂)、旦(旦堂)。建国前净丑分别化妆为大白脸、白方块脸、白鼻头脸,小白鼻头脸,白脸堂不化妆;旦堂,除老旦不化妆外,其他行当都化...
1418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早期戏曲舞台,只有照明灯光。清末民初乡村草台用松明火把照明;庙台、祠堂用青油灯照明;后改用煤气灯。60年代,昆婺两团到农村演出,仍沿用煤气灯照明。1957年前后,两团购置部分灯光配光设备,设专职灯光人员。1961年起使用天幕投影灯。后逐步配...
1419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前武义戏曲舞台上仅为一桌二凳或一桌四椅,后台(乐队)亦置舞台后方。并有桌围、椅披、大门帐、小门帐等。后逐渐出现一些实体布景,如城墙、山头、石洞等。昆剧民生乐社时期上演《长生殿》,舞台上用过“月宫”的软景。1957年乐队人员搬到台下。舞台...
1420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1957年~1987年浙江省武义县专业剧团——武义县婺剧团省、市会演情况。
1421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浙江省武义县专业剧团——武义县婺剧团体制改革发展情况。
1422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为浙江省武义县1985年文化部发表的文章,文章记述了浙江省武义县婺剧团体制改革的体会。
1423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1985年浙江省武义县专业剧团——武义县婺剧团晋京演出情况。
1424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附录
1425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概述了婺剧《双狮图》剧情及演出情况。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