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黄河” 相关
共 106 条 1 / 8
1
知识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 类型: 正文
本节记述了利津县境内自然河流与人工排水河,黄河是境内唯一自然河流,全县共有排水河7条,均为内陆河道,控制排水总面积1236.7平方公里,大雨基本不成涝灾。
2
知识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 类型: 正文
本节讲述了利津县历史上,利津人民屡屡遭受黄河决口灾害,清代和民国时期尤甚。新中国成立后,除建国初期有两次凌汛决口外,至今无决口现象发生,惟在大汛期,有时发生局部或大部河滩地被淹的情况。(详见本志《黄河篇》)
3
知识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 类型: 正文
黄河流经利津全境。利津河段属入海近口段。在全河治理开发和防洪防凌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4
知识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 类型: 正文
本章描述了黄河的河段其中分为四节:第一节河道,第二节河口,第三节滩区第四节河患。
5
知识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 类型: 正文
本文描述了黄河利津段的上接下接以及黄河的下游段的宽窄河槽的变化,还有利津段河道槽的排洪能力。
6
知识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 类型: 正文
本文描述了黄河河口的范围以及尾闾流路。
7
知识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 类型: 正文
黄河河道与两岸大堤之间的河床地为滩区。利津段滩区随河道摆动、尾闾变迁、大堤兴废和区划调整而多次变动。1956年前,左右两岸滩区均属利津段管理,后右岸划归他属,今利津段仅管理左岸滩区,上起北宋镇与滨州界,下止陈庄镇与河口区界,总面积约112....
8
知识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 类型: 正文
本文描述了黄河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形成伏秋大汛,加以河口泥沙淤积,尾闾泄水不畅,河水极易出槽漫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始了人民治黄,没有造成水患。
9
知识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 类型: 正文
本文描述了黄河的河防其中包括:第一节大堤,第二节险工,第三节控导,第四节防洪,第五节防凌,第六节水文观测,第七节河务通信。
10
知识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 类型: 正文
本文描述了大堤的修培,大堤加固,大堤管护。
11
知识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 类型: 正文
本文描述了黄河险工包括,宫家险工,张滩险工,秦家嘴险工,刘家夹河险工,小李险工,王庄险工。以及黄河险工修建,险工防守。
12
知识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 类型: 正文
本文描述了控导工程,控导修守。控导工程又称“护滩工程”,是保护滩岸、束水导流、固定中水位河槽的有效工程。
13
知识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 类型: 正文
利津地处黄河尾闾,河道浅窄,容洪能力低,洪水漫滩偎堤机遇多,水位表现偏高,防洪任务艰巨。黄河洪水涨发时,民众上堤防御,称为“防汛”。冬季称凌汛,春季称桃花汛,夏季称伏汛,秋季称秋汛。其中伏汛、秋汛洪水量大,且常常二汛相连,俗称伏秋大汛,为主...
14
知识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 类型: 正文
黄河河面冬季封冰或次年冰化开河时,河道淌凌,大水上涨,称为凌汛。描述了黄河的凌汛形势,防凌措施。
15
知识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 类型: 正文
黄河水文观测为各级领导指挥防汛工作提供情报,为河道治理、河防建设、水沙资源开发利用等重要决策提供资料依据,是河务工作的重要方面。建国后,利津段逐步加密雨量、水标、水位、水文站点建设,进行水位、流量、含沙量、气象等观测,现已基本形成观测站网络...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