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滩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076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滩区
分类号: K928.42
页数: 1
页码: 119
摘要: 黄河河道与两岸大堤之间的河床地为滩区。利津段滩区随河道摆动、尾闾变迁、大堤兴废和区划调整而多次变动。1956年前,左右两岸滩区均属利津段管理,后右岸划归他属,今利津段仅管理左岸滩区,上起北宋镇与滨州界,下止陈庄镇与河口区界,总面积约11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99万亩。
关键词: 黄河 滩区 利津县

内容

黄河河道与两岸大堤之间的河床地为滩区。利津段滩区随河道摆动、尾闾变迁、大堤兴废和区划调整而多次变动。1956年前,左右两岸滩区均属利津段管理,后右岸划归他属,今利津段仅管理左岸滩区,上起北宋镇与滨州界,下止陈庄镇与河口区界,总面积约11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99万亩。
  滩区概况
  大清河时期及黄河夺清之初,河槽水深岸高,两岸无束水工程,没有固定滩区。至清光绪初年,河底渐高,河水漫溢机遇增多,沿河民众堆筑土埝束水,滩区初步形成。到光绪十年(1884年)前后,两岸临黄大堤修成,滩区始定。
  黄河滩区在蓄滞洪水、削减洪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建国前,河道缺乏控导设施,主槽处于游荡不定状态,此岸塌滩成河,彼岸落淤还滩的现象频繁发生,随时改变着各滩区的形态和面积。新中国建立后,于1951年着手修建控导工程,稳定主槽制导线,至1994年,利津段左岸相继建成控导工程(又称护滩工程)8处,河槽基本稳定,各滩区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利津滩区被各险工阻隔成大小不等、首尾不相连接的5大片,分属北宋镇、利津镇、盐窝镇、北岭乡和陈庄镇管理。
  五庄滩属北宋镇(原属南宋乡),自北宋镇与滨州界起至宫家险工,滩内有坊子、佟家、贾家、单家、丁家、董王、三岔、高家等8个行政村。石门村于1997年迁出堤外。
  大马家滩白宫家险工至张滩险工。分属北宋镇(原属店子乡)、利津镇境地,滩内无村。
  东关滩自张滩险工至綦家嘴险工。属利津镇境地,滩内有崔家庄、毕家庄、东关等3个行政村。
  王庄滩自小李险工至王庄险工。属利津镇境地(原属王庄乡),该滩面积最小,无村庄。
  自王庄险工至罗家屋子以下河口区界。该滩面积最大,长约40公里,原属盐窝、北岭、集贤、陈庄、傅窝等乡镇,各滩面称盐窝滩、北岭滩、集贤滩、傅窝滩。今属盐窝镇、北岭乡、陈庄镇境地。滩内有前进一、前进二、爱林一、爱林二、新胜、新兴、东方红、一千二、崔范等9个村庄。
  据2002年汛前统计,全段滩区内共有行政村20个,人口8375人。
  滩区治理
  临黄大堤建成后,河水漫溢出槽即淹没滩区行洪。河水所挟泥沙陆续在滩区沉积,导致滩面不断升高。泥沙沉积过程是:颗粒较大、较重的沙质土先在河槽近处沉落,且淤积厚度大,形成河唇;颗粒小、重量轻的红粘土在离河槽远处沉落,淤积厚度小。经多年反覆漫滩沉积,各滩区形成河唇高、滩面洼、堤根处更洼的局面,又加历次大堤修培,皆顺堤根取土,土方窝子相连接,漫滩后顺堤行洪,刷成串沟,称为“坝壕”,愈加重了堤根更洼的局面。据河务部门测量,各滩面横比降达2-3/10000。大汛过后,待洪水收槽时,各滩区积存下l—2米深的积水,有时四五个月不干涸,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大堤安全。
  沿河群众为保护滩区农田作物,维持农业生产,俱顺河唇高地堆筑土坝挡水,这种土坝初称民埝,后称生产堤。生产堤与险工相接,一般高l一2米,宽2-3米不等。低小的生产堤虽不足以抗拒较大水位的洪水,但中等水位河水漫溢出槽时,数万亩农作物全赖生产堤保护,沿河群众对生产堤极为重视,成为每年防汛的第一道防线。
  20世纪90年代,配合护滩工程整修,修建滩区公路,便利了群众生活和防汛工作。
  历史上,沿河村落密集,人口众多,建成临黄堤后,历届政府皆动员民众迁出滩外居住,并给予迁房补助。1974-1982年滩内迁出7个村,2000余人。留在滩内的村民,按每人3平方米修建避水台,全段共筑避水台53个。1997年又迁出石门村。1998年5月,经省政府批准并投资,滩内20个村8300余人,全部按防御8000-10000流量洪水标准淤筑了避水村台。

知识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利津县志(1986~2002)》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6

《利津县志》(1986-2002),旨在存史以鉴兴衰成败之理,资治以寓因革损益之训,教化以启爱国爱乡之情,兴业以济人民富裕幸福之道。全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精心谋篇,广征博采,科学考证,去粗取精,实事求是地记述了 1986年至2002年我县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诸方面的发展变化,突出了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是一部融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权威性于一体的县情百科全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