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防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0767
颗粒名称: 第五节 防凌
分类号: K928.42
页数: 2
页码: 127-128
摘要: 黄河河面冬季封冰或次年冰化开河时,河道淌凌,大水上涨,称为凌汛。描述了黄河的凌汛形势,防凌措施。
关键词: 黄河 防凌 利津县

内容

黄河河面冬季封冰或次年冰化开河时,河道淌凌,大水上涨,称为凌汛。
  凌汛形势
  利津河段地理纬度比中游段偏高,冬季冷的早,封河比中游早;转春回暖晚,开河比中游晚。封河日期最早为12月1日(1987年),最晚为2月1日(1971年);开河日期最晚为3月18日(1969年),有些年份,气温忽高忽低,水量忽大忽小,常造成一年数封数开的局面。封冰期多年平均为53天,最长时达85天(1967一1968年度)。冰盖.厚度一般为20厘米左右,插封时可达50-70厘米。主溜河道冰盖下有冰花、冰屑滞流,最大厚度3米以上。冰下水流速度很慢。封冰长度自人海口最远可至河南省荣阳汜水河口,长623公里,河道止存大量冰块和河水,称“河谷蓄水”,一般年份5- 13亿立方米之间。
  凌汛的水量传递与伏秋大汛相反,自上游至下游逐段递增。中游气温转暖早,先开河,大量河谷蓄水,挟带冰凌次第合并而下,步步增加。而利津段气温低,转暖晚,河面依然固封,流冰受阻,极易插塞,大量河水、冰块就堆积到利津段上来。水大天冷时,水鼓冰开,称为“武开河”,庞大坚硬的冰块极易插塞河道,最为凶险。
  利津河段地处尾阊,河道弯曲浅窄,极易壅冰插塞,水漫河滩。尤其夹河至王庄南险工段,素称全河之“窄胡同”,两岸堤距最窄处仅460米,最易冰块插塞。1955年凌汛,王庄决口(详见前志《黄河篇》防凌纪实)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造成的。
  防凌措施
  防凌措施,主要有凿打冰沟、撒灰土融冰、人工撬拨、船只晃压、飞机大炮轰炸、炸药包爆破等。其中以炸药爆破效果较好,至今仍采用。
  1960年三门峡水库建成后,防凌措施以调节河道水量为主,冰凌爆破为辅。上级河务部门按科学数据控制三门峡出库水量,沿黄涵闸泄水削减凌峰,为下游创造“文开河”条件。40多年来,其法效果显著。然三门峡以下千余里河谷蓄水,仍是利津段的严重威胁,不敢稍懈。历年防凌,以冰凌爆破、扫除流水障碍为主要措施。
  爆破以河务局工人为主操作。每年组织3-4个爆破队,每队30一50人。掌握时机,在开河前三四天内突击破碎窄段内的冰盖,打通水道,防止上游浮冰到来时受阻插塞。上游大量浮冰到来时,爆破队随凌追击,随插随炸,其法奏效。
  1986年以后,黄河进入枯水期,冬季水量小,平均气温偏高,封冰里程短,河谷冰水量偏少,加之三门峡有效地控制下泄流量,保持了多年文封文开的局面,没有形成大的凌汛。

知识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利津县志(1986~2002)》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6

《利津县志》(1986-2002),旨在存史以鉴兴衰成败之理,资治以寓因革损益之训,教化以启爱国爱乡之情,兴业以济人民富裕幸福之道。全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精心谋篇,广征博采,科学考证,去粗取精,实事求是地记述了 1986年至2002年我县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诸方面的发展变化,突出了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是一部融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权威性于一体的县情百科全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