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大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076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大堤
分类号: K928.42
页数: 3
页码: 120-122
摘要: 本文描述了大堤的修培,大堤加固,大堤管护。
关键词: 黄河 河防 利津县

内容

黄河利津段堤防工程已有百余年历史,其间堤防位址、走向、名称等屡有改变。20世纪60年代以后,河务部门将四段以上大堤命名为临黄堤,四段以下大堤命名为河口堤。
  今黄河利津段防守的临黄堤、河口堤总长77865米。
  临黄堤,上起北宋镇宋家集村南,接滨州段;下至陈庄镇四段村南,接河口堤。起止桩号为291+033-355+264,总长64231米。
  河口堤,上起陈庄镇四段村南,接临黄堤,下至原渤海农场二分场。起止桩号为0+000-13+634,总长13634米。
  大堤修培
  人民治黄以来,党和政府把确保黄河防洪安全作为治黄工作的首要任务,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致力于堤防建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水电部把确保“堤防不决口”列为治理黄河第一位目标,强化堤防建设。
  利津段临黄大堤,经建国后三次大培堤,到1984年,达到黄委会制定的艾山下泄流量每秒1.1万立方米设防标准,堤顶高程比设防水位线超高2.1米,临河地面净高8米左右,堤顶宽7米,两边边坡为1:3,坝底宽55米左右。
  1986-2001年,县段临黄堤有两段进行加高培宽,分别是:大门张至豆腐巷子段,大堤桩号305+950-309+806,长度3856米。刘家夹河至蒋家庄段,桩号319+050-322+050,长度3000米。设计堤顶高程按2000年防洪水位超高2.10米,堤顶宽8米,临背河边坡均为1:3。总计动用土方50.67万立方米,用工2.26万工日。
  河口堤始修于1946年,其后不断加培接长。1984年由利津、惠民土方机械队按1983年防洪标准加培。地面净高8米左右,堤顶宽7米,临河边坡1:2.5,背河边坡1:2,底宽45米左右。此后未再修培,只作为预备堤防,由河务部门管理。
  大堤加固
  新中国建立后,执行“宽河固堤”方针,在大堤加高培厚的同时,根据堤身的不同情况,分别采取锥探灌浆、淤背固堤、抽槽换土、粘土斜墙、帮前后戗、填塘固基、抽水湮堤、翻修隐患等措施,加固堤身,提高防洪抗洪性能,确保了大堤安全。
  1986年以后,利津段实施的大堤加固工程及成果分记如下:
  锥探灌浆锥探灌浆是加固堤防的有效措施之一,1986-2001年,先后对大堤桩号291一315、328-336、344-355各段及宫家闸、王庄闸前后进行了锥灌和复灌,灌注堤段总长53036米,其中复灌3722米,锥眼119064个,灌注土方13690立方米,平均每眼灌注土方0.115立方米,单眼最大灌注土方3.5立方米,实用人工13261个,耗资44.48万元。
  淤背固堤淤背固堤起于1950年,1970年开始利用吸泥船抽淤淤背,称“机淤固堤”。至1985年,利津段已淤背四大段,总长35.54公里。1986年后,持续实施淤背工程,并按黄委会规定的标准对老淤区进行复淤。1998年以前淤背标准为:险工堤段淤宽100米,平工堤段淤宽50米,淤背高度比1983年设防水位堤身断面浸润线出逸点高出1.0米。1998年以后淤背标准为:淤区宽度100米,淤区顶部高程比2000年设防水位堤身断面浸润线出逸点高出1.5米,淤区顶部用红粘土盖顶厚度0.5米,淤区边坡用红土包边垂直厚度0.3米。
  1986-2001年,利津段总计完成淤背土方675.08万立方米,其中淤沙606.89万立方米,淤红68.19万立方米,实用工日22.18万个。淤区总长48.84公里。
  堤防截渗 20世纪50年代中期,曾对部分地基土质不良,堤身土质结构松散、缝隙贯通、易于渗水的堤段,采取在临河堤脚抽挖深槽、换用红土夯实、并在坡面上覆盖红土层、打粘土斜墙的措施,以降低大堤渗水能力,概称“堤防截渗”工程。1999-2000年,对大堤安家庄段,桩号309+806-310+545,采用垂直铺塑及土工膜护坡技术处理;对大堤庄科段,桩号313+200一314+200,采用素混凝土截渗墙基础截渗,土工膜护坡处理。加固堤防两段计长1739米,完成土方13.49万立方米,混凝土1375.9立方米,用工4.13万工日。
  堤顶硬化 20世纪70年代以前,大堤堤顶封土与堤身相同,皆为沙质壤土,土质松散,过往车辆碾轧,坑洼不平,削弱了大堤的抗洪能力。20世纪80年代后,河务部门调运红土封顶,确保了堤顶高程和平坦。然每到汛期,多为阴雨季节,红粘土遇雨,如糕似胶,严重阻碍了防汛人员调动和物资运行。1997年起,为解决洪水期间堤顶泥泞问题、便利防汛和料物及时运抵出险地点,根据黄委会《关于开展“黄河下游防汛交通建设规划”工作的通知》要求,对堤顶高程基本达到2000年设防标准的堤段进行路面硬化。到2001年底,利津段对宫家险工至利津城东关段大堤,桩号299+000-309+806,进行了堤顶路面硬化。硬化标准为:堤防道路按国家三级公路标准,行车道宽6米,碎石沥青路面。硬化路面长度10.81公里,动用土方17.24万立方米。
  挖河固堤为了疏浚河道,扩大过流面积,加固黄河堤防,1997年至2002年,黄河河口管理局分三阶段组织实施河口段挖河固堤工程。
  第一阶段自1997年11月至1998年3月,第二阶段自1998年4月至6月,两阶段对朱家屋子至6断面河道进行挖河,挖河长度11公里;对6断面至清2断面河道进行疏通,疏通长度13.4公里。第三阶段自2001年8月至2002年6月,对义河险工至朱家屋子河道进行挖河,挖河长度9.70公里;对6断面至清3断面进行疏通,疏通长度9.16公里。三期工程共完成挖河土方977.72万立方米,挖河弃土用以加固两岸堤防。其中利津段堤防6+900-9+750和10+400-11+310得到培土加固。两段大堤共长3760米,加固宽100米。
  大堤管护
  管理制度历代政府均极重视对黄河大堤的管理保护,先后制定过许多法规、制度。建国后采取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办法,由县、乡镇、村建立护堤委员会,领导辖段内的护堤工作,县河务部门派专人分管。利津辖段内大堤总长156华里,每华里建有防汛屋1座,共156座。汛屋防汛期间供防汛人员驻守,平时护堤员居住。护堤员由近堤村庄选派合适人员充任。县政府曾多次发布文告,明令加强黄河堤防管理,县河务部门制定了13项护堤守则,规范了全段的护堤工作。
  堤防绿化堤防植树是大堤防护工程的重要措施,既保护大堤,又能为河工提供物料。建国后,山东省人民政府规定临河面堤脚外10米,背河面堤脚外7米为柳荫地,广植树木。1976年后,按照黄委会规定,按临河防浪、背河取材的原则,临河构建乔灌木结合的防浪林;背河栽植用材林,范围扩大至淤区;堤坡种植铁板芽、葛芭草防止冲刷。1982年后,开始在险工、涵闸及治河机构驻地种植美化树种。
  1986年以后,县河务局加强防浪林、生态林建设,强化堤防绿化带。1998年开始,建造防浪林工程,至2001年绿化长度37公里,种植标准为临河面横向宽度30米。种植高柳15米,株距2x2米;丛柳15米、株距1X1米,共植树42.33万株,用工13.43万工日。2001年,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绿色通道建设的指示,在8段淤背区营造生态林,营林总长度6900米,植树8.95万株,投资79.7万元。
  2002年底统计,利津所辖堤段共栽植柳树、杨树、毛白杨、苹果及其他经济树种120.78万株。

知识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利津县志(1986~2002)》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6

《利津县志》(1986-2002),旨在存史以鉴兴衰成败之理,资治以寓因革损益之训,教化以启爱国爱乡之情,兴业以济人民富裕幸福之道。全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精心谋篇,广征博采,科学考证,去粗取精,实事求是地记述了 1986年至2002年我县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诸方面的发展变化,突出了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是一部融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权威性于一体的县情百科全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