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黄文弼” 相关
共 13 条 1 / 1
1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 类型: 正文
1930年,黄文弼从吐鲁番越库鲁克塔格山到罗布泊北岸,发现一座古代遗址,将其命名为土垠。据土垠汉简13“居卢訾仓以邮行”、简15“河平四年十一月庚戍朔辛酉别守居卢訾仓车师戊校”、简16“交河曲仓守丞衡移居卢訾仓”、简17“元延五年二月甲辰朔...
2
知识出处: 拜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1907年法国人伯希和在库车盐水沟附近克孜尔尕哈石窟中发现龟兹文木简。后经法国语言学家列维译出后,认为所书之文字为吐火逻语,即龟兹文。民国17年(1928)黄文弼教授至塔里木盆地考察,于拜城克孜尔石窟谷西区早期窟中发现龟兹语木简4件,经黄文...
3
知识出处: 拜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民国17年(1928)黄文弼在克孜尔石窟考察时发掘,《塔里木盆地考古记》中未能详细记载掘于何窟何处。残牒质地为唐时所产之公文用纸。长14.2厘米,宽2.4厘米,仅存两行:
4
知识出处: 巴州文史 | 类型: 正文
建在东周年代,位于和硕县曲惠乡老城村委会西北9公里,县级保护单位。
5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中) | 类型: 正文
【铁门关】 铁门关在库尔勒市郊北8公里处,扼孔雀河上游陡峭峡谷的出口,曾是南北疆交通的天险要冲,古代“丝绸之路”中道的咽喉。晋代在这里设关,因其险固,故称铁门关,排中国古代二十六名关之末。谢彬《新疆游记》中有“两山夹峙,一线中通,路倚危石,...
6
知识出处: 龟兹石窟 | 类型: 正文
《汉书·西域传》记载:宣帝时“乌孙公主遣女来至京师学鼓琴,汉遣侍郎乐奉送主女,过龟兹。龟兹前遣人至乌孙求公主女,未还。会女过龟兹。龟兹王留不遣,复使使报公主,主许之。这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古乌孙在今伊犁河一带地方,乌孙公主的女儿弟史从长安...
7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发现西部 | 类型: 正文
特林克勒的和阗之行,在当时就受到了上至中国民国政府,下至学界和民间人士的反对。成为20年代末新疆一个不大不小的事件。而从中外两个方面看,这个事件都有其深刻的背景。
8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发现西部 | 类型: 正文
除了斯文·赫定与斯坦因,本世纪20年代末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的中国学者黄文弼曾抵达喀拉墩作过考察。《黄文弼蒙新考察日记》的一章就叫做“喀拉墩古址”。而喀拉墩之所以在西域探险史上不甚知名,主要是因为不论赫定、斯坦因,还是黄文弼,在此所获文物均极...
9
知识出处: 沙雅县志 | 类型: 正文
9~10月,西北科学考察团黄文弼等人途经托克苏抵沙雅,对县境内文物古迹进行详尽考察。
10
知识出处: 沙雅县志 | 类型: 正文
1928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在沙雅县东哈拉哈塘附近,发现汉代古渠1条,渠为红土所筑,保存遗迹长达100余千米,渠宽8米,深约3米,渠旁两岸有汉代农田遗址,今人称为“汉人渠”。
11
知识出处: 沙雅县志 | 类型: 正文
北距央塔克协约20千米,城在湖滩中为圆形,城墙已毁,现存基址,高约0.7米,红土所筑,周约250米,中有土墩,已倾斜,距此城东半里有一土墩,四周为长方形墙基,周约90米,瓦砾、铁块、红土陶片甚多。20年代黄文弼教授在此考查时,拾有开元钱及五...
12
知识出处: 沙雅县志 | 类型: 正文
龟兹是古代塔里木盆地诸国中的一个大国,位于天山南麓,当汉通西域的北道线上。魏晋以后兼有汉时姑墨、温宿、尉头三国之地。领地以今库车为中心,包括轮台、沙雅、新和、拜城、阿克苏、乌什等县,为当时西域五大国之一。
13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 类型: 环境事件
1930年5月中旬,黄文弼在罗布淖尔地区考古,遇到大风,“刮得尘沙弥漫,白昼昏黑,石子飞扬如雨,不能张目,风声怒嚎,棚帐几被摧折。”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