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发现西部》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69885
颗粒名称:
二
分类号:
F812;TU;F426
页数:
4
页码:
220-223
摘要:
除了斯文·赫定与斯坦因,本世纪20年代末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的中国学者黄文弼曾抵达喀拉墩作过考察。《黄文弼蒙新考察日记》的一章就叫做“喀拉墩古址”。而喀拉墩之所以在西域探险史上不甚知名,主要是因为不论赫定、斯坦因,还是黄文弼,在此所获文物均极其有限。而通古斯巴孜特则不同,仅就它那独一无二的位置,从一发现就引起了普遍的关注。
关键词:
塔克拉玛干
通古斯
克里雅河
黄文弼
喀拉墩
内容
除了斯文·赫定与斯坦因,本世纪20年代末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的中国学者黄文弼曾抵达喀拉墩作过考察。《黄文弼蒙新考察日记》的一章就叫做“喀拉墩古址”。而喀拉墩之所以在西域探险史上不甚知名,主要是因为不论赫定、斯坦因,还是黄文弼,在此所获文物均极其有限。而通古斯巴孜特则不同,仅就它那独一无二的位置,从一发现就引起了普遍的关注。
从赫定到达起,通古斯巴孜特的居民一直处在“无政府”状态,做着“化外之民”。直到1959年,一个偶然机会才使于田县政府得知,在它辖境的沙漠腹地还有这样一个桃源胜景。首批抵达的政府工作组向当地居民询问:这里叫什么地名?一个居民回答:“达里雅—勃依。”“达里雅”是河流,指的就是克里雅河;“勃依”是河岸之意。于是,通古斯巴孜特就有了一个新的地名——大河沿。
据调查,当地居民分属于加依与卡鲁克两个部落,以河床为界,分居东、西两岸。他们自称是八代之前,为逃避一场遍及和阗的战乱而避居于此的。鉴于他们不关心来历往事,一般只能谈到隔一辈的特例,我认为这八代——大约200年——是一个被极度地缩小了的时间,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如果仅只八代,远不足以使他们完全忘记了历史,与文明产生如此彻底的决裂。
如果进一步对中外文献作认真的“扫描”,就会发现这个大漠桃源绝非在史籍中一点影子也没有。
比如据记载,南北朝时著名的西行求法的高僧法显,自离开库车之后,只用了很短时间就直达于阗王国国都。对《法显传》中的这一记载,历来聚讼纷纭,异说毕现。有了通古斯巴孜特、喀拉墩这两个支撑点,就可以肯定,法显正是与赫定走向相同,起止相反,直接自塔里木北缘越过沙漠,沿克里雅河到达漠南绿洲的。换句话说,今天的无人死界——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当年曾有一条南北贯通的交通线,而克里雅河,当年一定比今天长得多,甚至可能是塔里木河的分支。直到民国初年,财政部的特派员谢彬在其《新疆游记》中还指明,当时尚存有沿克里雅河走向贯穿沙漠南北的“小径”。
当然,文献中的有关记载,最耐人寻味的,是《大唐西域记》中的“沙雨湮没曷劳落迦”的传说。
唐太宗贞观十八年(644),高僧玄奘(即《西游记》中的唐三藏)自印度回国,路经于阗王国(国都在今和田市附近)。当时由尉迟氏为王的佛国于阗,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回到长安后记述的《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好几则有关于阗古史的传说,其中一则这样说:
于阗都城以北有个古老的绿洲城邦——曷劳落迦。一天,有尊两丈多高的檀香木佛陀塑像自空而降。人们很惊奇,但没有把它视为应予礼敬的祥瑞。只有一个忠厚长者,时时礼拜飞来的佛像,并每日清扫。另一件前所未有的奇事是:街头出现了一位游方僧。国王居然下令:“既然游方僧不请自来,那么,谁都可以掘扬沙土,赶他离境!”游方僧受到扬沙的驱赶,化不到斋饭,还是那个忠厚长者私下表示关切,并自愿提供饮食。
一夜,游方僧来到长者家,认真地说:“这一向得到您的照顾,特来致谢并辞行。我离去七天后,上天会降下一场沙雨将这驱僧灭法的曷劳落迦湮没,生灵灭绝。你必须及早离开本地。”说完,游方僧就不见了。
长者四出报信,但无人听从,反遭讥笑。次日清晨,狂风大作,接着又下起大雨,上天不但随之没有降下沙尘,反在甘霖中洒落无数珍宝,铺遍街市。人们纷纷嘲笑宣示预言的长者,进而詈骂、污辱他。他不再反复宣称末日来临,天将降下灭顶之灾,而是独自挖了一条通向城外的地道。
游方僧走后的第七天,半夜时分,凶猛的沙雨自天而降,顷刻间就湮没了街市……
长者从地道逃离曷劳落迦,而这座历史悠久的城邦,从此销声匿迹;繁荣的绿洲,则成为沙海死城。
玄奘没有交待这则传说的来历。但后世的研究者普遍认为,它不是出自全无根据仅为宣扬佛法的杜撰。事实是:关于一场沙雨使某个绿洲彻底消失的故事,一直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居民中流传不息。只不过自从伊斯兰教传入后,它或多或少总被染上一些“圣战”的色彩。我在塔里木古老绿洲云游时,不时听到人们转述着得自父辈的因上天震怒出现降土之灾的故事,他们称这种特殊的灾变为“托旁巴拉斯”。有人指出:曷劳落迦故地就应在通古斯巴孜特附近的沙漠深处,甚至可能就是斯文·赫定发现的喀拉墩城。方位、历史时期、放弃原因等因素都对头。这种说法虽然也只是推测,但颇难否认。
“曷劳落迦”应是古于阗文地名。另一神秘的西域古国楼兰,其原称是“库罗来纳”,含义是“城市”、“都市”。“曷劳落迦”与“库罗来纳”应是同出一源,含义相同。这是否能证明,曷劳落迦—喀拉墩与古国楼兰有某种内在的联系?
100年前斯文·赫定的这次探险,意外地证明在塔克拉玛干中心地带有死去的古代绿洲城邦和幸存到今天的无人知道的绿洲。那么,不论曷劳落迦是不是喀拉墩,这则古老的传说至少为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历史变迁提供了一种内含深刻、极具典型性的解释。
知识出处
《发现西部》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0
本书收录的是作者在近十年间写的有关中国西部探险与发现的部分纪实之作,包括世纪之迷、秘境寻真、走向地平线三部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