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由长安去乌孙的路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龟兹石窟》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6054
颗粒名称:
一、由长安去乌孙的路线
分类号:
G633;G634;C55
页数:
2
页码:
289-290
摘要:
《汉书·西域传》记载:宣帝时“乌孙公主遣女来至京师学鼓琴,汉遣侍郎乐奉送主女,过龟兹。龟兹前遣人至乌孙求公主女,未还。会女过龟兹。龟兹王留不遣,复使使报公主,主许之。这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古乌孙在今伊犁河一带地方,乌孙公主的女儿弟史从长安归来,为什么会经过龟兹?
关键词:
交通线
乌孙公主
黄文弼
公元前
克孜尔
内容
《汉书·西域传》记载:宣帝时“乌孙公主遣女来至京师学鼓琴,汉遣侍郎乐奉送主女,过龟兹。龟兹前遣人至乌孙求公主女,未还。会女过龟兹。龟兹王留不遣,复使使报公主,主许之。这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古乌孙在今伊犁河一带地方,乌孙公主的女儿弟史从长安归来,为什么会经过龟兹?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先来考察一下刘平国作列亭之事。在今之拜城黑英山地方的喀拉达格山麓博者克拉格沟的岩壁上,保存着一处东汉时期的刻石——《刘平国作列亭诵》。诵文共11行,用汉字隶书阴刻,记载了龟兹左将军刘平国率秦人孟伯山等6人来此凿岩作孔修筑列亭这一历史事件。据黄文弼先生在《塔里木盆地考古记》一书中的考证:“关(指刘平国所作之列亭)设在沟(指博者克拉格沟)口,两旁岩石耸立如双阙。东沟东半山岩石上,凿有两孔,下堆积有许多碎石块,必为当时凿孔遗渣。疑当时建关塞在岩石上,凿孔以置木闩或栅栏,日开夜闭,以稽行人。”又说:“此地古为龟兹东境,建关处,即在博者克拉格沟口。据说循此沟北行六站,可至伊犁,即古乌孙国也。”
古代的列亭皆筑于交通线上,有两种作用,一方面作为哨所,屯兵驻守,以保护道路的畅通,即“障为要险之处,别筑为城,因置吏士而作障蔽以扞寇也”〔17〕;另一方面也作为驿站,给来往的政府官吏、信使邮差提供食宿车马之便,即“亭谓停留宿食之所。”〔18〕
因此,根椐汉刘平国作之列亭以及黄文弼先生之考证,可以确定:汉时,从长安经龟兹到乌孙存在着一条交通线,乌孙公主的女儿弟史从长安返乌孙时正是沿着这条交通线路过龟兹而被龟兹王留住不放的。
那么,这条路线又是如何走向的呢?我们认为这条路线以长安为起点,穿过河西走廊,出玉门(或阳关),循天山南道抵于阗,再由于阗北行龟兹,在龟兹境内沿着木扎特河进入今之拜城县境,到今之木扎特河与克孜尔河的汇合处,又向北沿着克孜尔河上溯,到今之拜城黑英山地方,越刘平国所作之列亭,再循博者克拉格沟北行,直抵乌孙。
事实上这条连接长安和乌孙的交通线,在公元前1世纪或更早的时候就已出现了,一直到公元7世纪仍是一条畅达接踵的商道。《汉书·匈奴传》中记载着这么一段历史:“昭帝崩,宣帝即位,乌孙昆弥复上书,言:‘连为匈奴所侵削,昆弥愿发国半精兵人马五万匹,尽力击匈奴,唯天子出兵,哀救公主!’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汉大发关东轻锐士,选郡国吏三百石伉健习骑射者,皆从军。遣御史大夫田广明为祁连将军,四万余骑出西河;度辽将军范明友,三万余骑出张掖;前将军韩增,三万余骑出云中;后将军赵充国为蒲类将军,三万余骑出酒泉;云中太守田顺为虎牙将军,三万余骑出五原。凡五将军,兵十余万骑,出塞各二千余里。及校尉常惠使护发兵乌孙西域,昆弥自将翕 以下五万余骑从西方入,与五将军兵凡二十余万众。匈奴闻汉兵大出,老弱奔走,驱畜产远遁逃……”从这样大规模的联合军事行动,足以断定:在西汉中央政府所在地长安与乌孙大昆弥驻地赤古城之间,是由上述这一条交通线相联系的。正是在这条交通线上的沿途要隘,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星罗棋布地铺置着森木撒姆石窟、库木吐拉石窟、玛扎伯哈石窟、克孜尕哈石窟、克孜尔石窟、台台尔石窟等遗址。
知识出处
《龟兹石窟》
出版者:新疆大学出版社
出版地:1990
英文题名:The Qiuci grottoes:本书共分三篇十一章,内容包括:龟兹石窟概论、龟兹石窟壁画和龟兹石窟几个有关问题的探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