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李鸿章” 相关
共 953 条 43 / 64
631
知识出处: 李文忠公函稿 | 类型: 正文卷目
本文段描述了中国与英国之间电报交流的交涉过程。文章提到由于中国创办电报业务时间不长,虽然已经粗具规模,但距离欧洲过远,情况各有不同,因此不愿立即加入电报相关约。同时,文中详细讨论了香港与丹麦公司的电报协议及与英国公司的协议,并提到驻天津英领...
632
知识出处: 李文忠公函稿 | 类型: 正文卷目
本文记述了日本派全权大臣伊藤博文来华进行谈判,具体议程未明。徐孙麒收到日本领事原敬的来访,称伊藤博文已在来华途中,预计在二十天后到达天津并前往北京进行谈判。徐孙麒提到他收到了孙麒去年12月15日的来信,建议在朝鲜练兵足够自卫后,再行撤兵作为...
633
知识出处: 李文忠公函稿 | 类型: 正文卷目
本文记述了日本全权大臣伊藤博文拒绝在天津会商,以赴京呈递国书为借口。传闻伊藤博文有五款要求,包括索赔、撤朝防军、结案、新开口岸和重订商约。虽然不完全准确,但在法人战争期间,日本的要求变得更加强烈。徐孙麒的信称该国文武官员赴鄕会讨论十天才决定...
634
知识出处: 李文忠公函稿 | 类型: 正文卷目
该公函涉及有人建议使用小火轮拖带河运漕船和挖河机器来疏通河道。然而,考虑到小轮船在南北两地分别仅能行驶至清江和沧州,而中间的河道有千五百里,且有一段两百馀里无水的乾河,因此使用小轮船拖带的方案存在很多障碍。此外,挖河机器船在天津只有两艘,每...
635
知识出处: 李文忠公函稿 | 类型: 正文卷目
本文记述了日本全权大臣伊藤博文与榎本武扬于17日抵达天津,计划在18日申时初与吴副宪和运司会面并展开谈判。他们首先互相查阅了全权凭据,然后开始讨论。伊藤博文强调朝鲜案件应该优先解决,并提出撤兵的建议,但需要两国同时撤军才可行。对于过去的赔偿...
636
知识出处: 李文忠公函稿 | 类型: 正文卷目
本文记述了日本国皇帝宣告,去年12月朝鲜汉城发生的事件涉及日本和清朝两国。他委派信任的贤能大臣伊藤博文前往清朝国皇帝处,办理全权事宜,并与清朝全权大臣商议处理先前的事件,达成善后协议。所订定的协议与他亲临处理无异,无需批准。此文件于神武天皇...
637
知识出处: 李文忠公函稿 | 类型: 正文卷目
本文主要描述了日本国皇帝宣示将派兵在朝鲜驻扎,以保护公使花房义质和日馆,并商议处理先前的事件,达成善后协议。中国驻朝兵勇数量较多,但两国均有猜忌之意,恐将来中日因此失和。日本提出撤兵作为将来之事,并要求中国撤兵使两国永远和好。对于之前发生的...
638
知识出处: 李文忠公函稿 | 类型: 正文卷目
本文描述了李鸿章和吴续两个使节前往伊藤博文寓所进行回访和辩论的经过。在二十日的申刻,他们进行了三个小时的辩论,伊藤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不断进行狡辩。文章提到,伊藤所递交的日本民众受害的口供只是一面之词,不足以作为依据。文章还提到金登干已在巴...
639
知识出处: 李文忠公函稿 | 类型: 正文卷目
本文描述了中日两国在朝鲜的问题上发生的交涉和争议。文章提到,伊藤博文认为中国营官办事不合规矩,应由中国惩办此事,而日本有凭据。李鸿章则表示这些凭据只是一面之词,不足以作为依据。文章还提到了朝鲜国王用印之咨文、朝王咨覆公文、竹添公使在朝的言辞...
640
知识出处: 李文忠公函稿 | 类型: 正文卷目
本文记述了本多奴之辅夫妻在朝鲜京城开设照相业务,1885年12月6日市内发生骚乱,本多奴之辅出门查看情况后未归,其妻与两个孩子及同居人杉冈大助在家守候,当晚有20多名中国士兵闯入家中,掠夺照相材料和设备并带走了杉冈大助。7日清晨6点钟,又有...
641
知识出处: 李文忠公函稿 | 类型: 正文卷目
本文记述了伊藤复本等再次来会商,虽然态度平和,但言辞更加激烈地辩解。讨论到日本商民在朝鲜被中国军队伤害一节时,李鸿章表示日本人的口供不足为凭,吴、续两位使臣在朝鲜停留一个多月并没有发现踪迹,难以立即议赔。伊藤大使似乎非常失望,约好二十五日再...
642
知识出处: 李文忠公函稿 | 类型: 正文卷目
本文记述了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会谈,讨论了中日两国之间的和好、朝鲜问题、营兵骚扰日本民人等问题。双方各自表达了意见和看法,但未能达成一致意见。伊藤博文希望通过谈判解决问题,但李鸿章认为,即使日本方面的要求得到满足,也不会让中国感到满足,因此他表...
643
知识出处: 李文忠公函稿 | 类型: 正文卷目
本文记述了李鸿章与伊藤博文进行会谈,讨论了朝鲜问题的三个事项。李鸿章同意彼此撤兵,但拒绝了议处营官和赔偿难民的要求。伊藤博文表示,如果只同意撤兵,他将派头等使来商议,并准备在二十五日会议后启程回国。李鸿章拒绝接受这个条件,并表示如果因此开战...
644
知识出处: 李文忠公函稿 | 类型: 正文卷目
本文章讲述了中日两国就朝鲜问题的交涉过程,重点讨论了撤兵问题,但双方在一些细节上存在分歧。
645
知识出处: 李文忠公函稿 | 类型: 正文卷目
该文是关于中日就朝鲜问题的会议记录。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就撤兵问题进行了讨论,但存在分歧。伊藤博文认为撤兵后永不派兵驻朝,而李鸿章则认为中国不能坐视朝鲜背叛中国或发生重大内乱,因此不同意此条款。最后,双方决定删除前四条,仅保留撤兵条款。然而,双...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