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库尔勒” 相关
共 271 条 2 / 19
16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 类型: 正文
巴州多数年份,总有局部地区遭受大风袭击,也有席卷全州的狂风,造成惨重的损失。
17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 类型: 正文
巴州地区每年9月~翌年5月均可出现寒潮,春季寒潮入侵过程最多。据气象台站记载,从1960~1985年的26年间,累计出现寒潮27次,平均一年1次。其中秋季16次,冬季11次。从月份看,4月最易遭受寒潮袭击,累计11次(包括强寒潮3次),5年...
18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 类型: 正文
州境焉耆盆地受冻害的机遇最多,三年一遇。其次是塔里木盆地北缘,库尔勒地区的二十九团场,普惠及尉犁一带,3~4年一遇。上述地区,1949年以来,极端最低气温均在-30℃以下。天山南麓逆温带内轮台至库尔勒一带、尉犁县铁干里克及若羌和且末一线,受...
19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 类型: 正文
巴州属于南天山地震带东段,地质构造复杂,分为塔里木地台区和天山地槽褶皱区。两区又由若干部坳陷、褶皱等单元组成,全境共有6条大断裂和4条壳断裂,孕育着震级不同的震源。1917~1990年的73年间,全州共发生4.7级以上的地震57次,除和硕、...
20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 类型: 正文
【雷暴】 库尔勒、焉耆、和静、若羌、且末等地,每年5~8月,伴随风雨和冰雹,时有雷暴发生,并造成人畜伤亡及生产受损。据1956~1979年的不完全统计,共发生雷暴伤亡事件8起:1956年6月21日雷暴,库尔勒大墩子农六团2名妇女遭雷击,1人...
21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 类型: 正文
博斯腾湖湖面与陆面温度差异较大,对焉耆盆地的气候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影响着盆地周围的农牧业生产。
22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 类型: 正文
民国时期,焉耆专区地广人稀。1949年,全地区48.2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146277人,每平方公里只有0.3人。在新疆范围内,土地面积占四分之一,而人口只占6%,人口密度最小。
23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 类型: 正文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人的自称,意为“联合”和“协助”。在汉文古籍中,维吾尔族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丁零、袁纥、韦纥、回纥、回鹘等不同译名,至元代始有“畏吾儿”见于著录,至1935年始定今名。
24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 类型: 正文
维吾尔族原为逐水草流移的游牧民族,畜牧业是生活资料的唯一来源。9世纪中叶,庞特勤率部定居焉耆后,吸收大量绿洲文化,逐渐转向农耕。到18世纪初,清朝统一新疆后,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以朝廷任免的伯克代替原来的世袭伯克,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
25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 类型: 正文
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州境内的各族人民在党的民族政策感召之下,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斗争中,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26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 类型: 正文
伊斯兰教又称回教、天方教、清真教。公元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于阿拉伯半岛,7世纪中期随着阿拉伯人势力的扩张,传到中亚。10世纪中叶,喀喇汗王朝的萨图克博格拉汗接受了伊斯兰教。喀喇汗王朝统治者对外发动“圣战”,进行武力扩张,对内大肆破坏佛教文...
27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 类型: 正文
巴州地区的伊斯兰教徒,信奉的教派因地域和民族的不同,各有差异,流行的教派主要有逊尼派和依禅派,
28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 类型: 正文
11世纪伊斯兰教首次传入且末地区。13世纪,察合台汗秃黑鲁贴木耳在布告尔、焉耆强制人们信奉伊斯兰教。至17世纪,境内伊斯兰教化,主持清真寺的伊斯兰教职业人士已具相当规模,且宗教人士权力很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境内有伊麻目以上...
29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 类型: 正文
11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境内且末县时,教徒功修仅有带简易标志的活动点。16世纪境内伊斯兰教化后,开始修建小型简易清真寺作礼拜。19世纪,境内已有官助民建轮台清真寺、焉耆老坊寺、焉耆临因清真寺等一批较大型的清真寺竣工使用。20世纪,境内的中小清真...
30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 类型: 正文
巴州自古以来是灌溉农业区,罗布淖尔、和硕新塔拉等在距今4000年前即已种植小麦、糜谷。西汉时期,鄯善、且末、渠犁、轮台、尉犁、焉耆等绿洲城国“种五谷、葡萄诸果”,农业生产已初具规模。若羌、戎卢等草原行国都“仰鄯善、且末谷”。汉太初四年(前1...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