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平潭” 相关
共 2321 条 134 / 155
1996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死者临终时,亲属要为之梳头、更衣、穿鞋、戴帽。死者穿的衣服叫寿衣,寿衣一般由出嫁的女儿缝制。平潭习俗穿寿衣、裤要单数不能双数,忌穿毛类。旧时死者脸蒙白纸,眼盖铜钱,此俗已渐革除。人殓时,长子抱头,女、媳、孙等抱腰、膝、脚。人殓后,...
1997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平潭民间丧事中以出殡为最大的事项,多在上午举行。出殡仪式由较有声望的人主持。旧时殡礼司仪由职业礼生担任。50年代后殡礼从简,多开追悼会,不举行祭奠仪式。
1998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平潭民间除婚嫁、丧葬等红白喜事外,还有做寿、满月、周岁、盖屋上梁、兄弟分家、乔迁等喜庆习俗。
1999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灵柩送到墓地后,依俗要按时辰进葬。进葬一般选择涨潮时间,寓意后代子孙能如潮水般兴旺发达。有些村俗,进葬后丧家孝男(长子)要引亲属绕墓左右各转三圈,边转边向墓上撤少许泥土,以示向死者作最后告别,也叫“环棺”。然后,覆土掩埋或封闭墓门...
2000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安葬完毕,出殡队伍将白色灵旗(幡)换成红彩旗,亲属脱下孝服扎上红头绳,埋葬死者的工具都贴上红纸条,然后孝男或长孙捧遗像列队返回,俗称回龙。回龙队伍一般不走来时路。回到家中挂上遗像后再举行祭灵,由长者率全家向遗像跪拜或鞠躬。事后,丧...
2001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葬后次日,丧家要到坟地烧纸钱祭奠和培土,做最后整理墓地的工作,俗称伏山。到此丧葬活动才算结束。
2002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凡年满50岁的老人在每年生日时,已出嫁的女儿均应给做寿的父母送蛋、面、猪脚及衣物等祝寿礼物。平潭有“男做九、女过十”的旧习,即男性的生日(做寿)要提前一年做;女性则逢十做。遇到逢十寿诞尤为热闹。祝寿事宜均由儿女操办。
2003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平潭县服饰、饮食、住宅、用器、行旅、语言风俗习惯。
2004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旧时,平潭男女分别上着对襟和大襟的粗布衣,袖宽,衣长到膝;下穿带有裤头、宽大而长至足踝脚口的裤子。老年妇女穿筒裙。渔民多穿一种裤腰绣有棱形网状松紧格,裤脚宽大的“拢裤”。富室男子穿长衫、马褂,头戴珠帽或礼帽。未婚女子穿裤子,不穿裙...
2005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妇女分娩坐月子,平潭叫做“坐月底”。这段时间外入一般不能进产妇房间。旧时,门前贴红签,生男贴“弄璋大吉”,生女贴“弄瓦大吉”,俗称“禁冲”。
2006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分家一般由父母主持,或请娘舅和族中长辈作裁决人。俗例长孙以小儿子看待,可分一份家产。分家时多把家庭的债权、债务划归每个儿子名下,老人赡养也同时议定。分家后,亲戚送来线面、鸡蛋等礼品;娘家依俗则送碗、筷等给女儿、女婿,现在体面人家送...
2007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建屋在平潭算是一桩大事,上梁时,要宴请工匠及亲友,叫做“上梁酒”或“评架酒”。此日亲友多送喜幛、贺礼。主妇娘家要送一对上梁红灯和红布袋(内装五谷),挂在大梁(中脊梁)两头,以示吉利。大梁上还要贴喜联、挂红彩。
2008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平潭人日进三餐,一般早晚为稀,中午为干。旧时,不是劳动季节,大多地区平时三餐皆稀。主食为番薯(含薯片、薯米),大米多在城镇居民配食,乡下人家除逢年过节或招待客人亲友外,平时不轻易食用大米,遇上荒年歉岁,只好过着“三片薯干一碗汤,半...
2009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平潭民居,以花岗岩建筑的石头房屋为主。渔区农村传统四扇式房屋居多。唐宋时期,民宅以乱毛石砌成的单层低石屋和“排厝”为多。排厝以两间连、三间连占多数。明清时期,出现砖石结合或粗加工石料建筑,排厝间数和排联数增多,屋顶用拱形瓦片铺盖,...
2010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明清时期,海岛百姓生活艰苦,生产和生活用具也极为简陋。取火用石镰打击,照明点食油灯,饭碗多是粗瓷大海碗或陶罐,洗脸用木盆(俗称面桶)。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