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10893 条 535 / 727
8011
知识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 类型: 民俗
六月盛夏,艳阳高照,传统习俗在这天要晾晒衣服、被褥。读书人要晾晒书籍、字画,驱虫灭菌,以免虫咬或霉坏。这天民间还有洗药浴的习俗,采摘新鲜的中草药,如荆芥、薄荷、艾叶等,煮水洗浴,可消毒灭菌祛除疾病。城关还沿存去云庄寺赶庙会的习俗。云庄寺是永...
8012
知识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 类型: 民俗
农历七月七日是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是夜,姑娘、媳妇要做针线,赛女工,称之为“乞巧”。剧团在这天夜里要演出牛郎织女的传统戏。
8013
知识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 类型: 民俗
农历九月九日为两个最大的阳数相重,故叫重阳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据资料记载,重阳节的起源,可追溯到汉朝初期。宫廷里在每年九月九日饮菊花酒,吃“蓬饵”,戴茱萸,以求长寿。到两晋南北朝,重阳登高,赋诗赏景,大为盛行。唐朝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
8014
知识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 类型: 民俗
农历十月初一,也称“冬祭日”,民间习俗要祭祖先送寒衣,用彩色纸做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同纸钱奠而焚之。十月一的节日食谱是吃麻腐包子。
8015
知识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 类型: 民俗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北半球这天日子最短,夜最长,也是数九天的开始。永昌习俗这一天大清早要吃窝窝饭。而且邻居们相互送窝窝饭品尝。窝窝饭是永昌的地方小食,独具特色。白面和好斡成筷子厚,切成豌豆大小的面丁,一手抓些许面丁,一手用筷子头在手心将面...
8016
知识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 类型: 民俗
腊八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腊”是古代的一种祭礼,即一年辛勤耕作,喜获丰收,至年底举行的一种对自然界风调雨顺的答谢祭。腊八节的主要内容是供天地、祭神灵、祀祖先,禳灾殃,后来增加了吃“腊八粥”的食谱。永昌城关镇无论城乡过去都吃黄米或小米稠饭,...
8017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粮食
永昌地区农作物的种类,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演化的。据清乾隆五十年本《永昌县志》载,本地区当时种植的农作物有谷、黍、糜、大麦、小麦、豌豆、扁豆、黑豆、黄豆、荞麦、青稞等。1949年以后,历经人工选育与自然淘汰,形成了适应永昌地方气候...
8018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蔬菜
据《永昌县志》乾隆五十年本载:蔬菜瓜果有芹菜、葱、韭、蒜、菠菜、白菜、芥菜、葫芦、萝卜、胡萝卜、薤、苦苣、黄瓜、西瓜、甜瓜、菜瓜、窝瓜等。1949年后引进了包包菜,西红柿、茄子、辣子、芫荽等。1985年后永昌种植的主要蔬菜品种有:大葱、小葱...
8019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粮食
油料作物:主要有胡麻、菜子、葵花、麻子等。
8020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植物
永昌种植棉花始于清代,主要产地集中在清河、宁远、双湾等地。据记载:民国三十年(1946年),县长李兆瑞从高台购棉籽35石,分配给云川镇、永安乡、水源、宁远各乡,扩大了棉花的种植面积,但受气候条件等各种因素制约,产量不高。1960年至1962...
8021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其他
有铁制和木制之分,铁锨,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农具之一,挖土培埂,翻耕整地,几乎达到无所不用的地步。大铁锨是一种铁匠打制的较为厚重的供专门用来挖土的农具,用时要在脚上梆上木制踏板,以增大压强。木锨,供扬粪或打麦场之用。
8022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其他
镢头多用于刨挖坚硬的土地。如平整土地,植树造林时多用镢头。
8023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其他
锄是用于锄草、松土或播种开沟的一种工具。
8024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其他
铲用于锄草、松土。
8025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其他
主要的收割工具,使用频率仅次于铁锨。但随着收割机的推广使用,镰刀也逐渐退出了农业生产。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