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20313 条 1190 / 1355
17836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金属硬币第一套于1957年12月发行,面值为一分、二分、五分3种。第二套于1980年发行,面额有一角、二角、五角、壹元4种。1986年以来,金属纪念币在境内陆续流通。
17837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 类型: 数据统计
进入80年代以来,工商信贷的规模不断扩大,贷款范围逐渐向外向型经济倾斜。90年代开始,工商信贷侧重支持商品流通主渠道的资金需求。
17838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 类型: 数据统计
50年代中期,放贷主要是支持农业生产,用于购置农具、肥料、种子、牲畜等。70年代以后,贷款主要用于购置农业机械设备和再生产费用。80年代开始,办理开发性贷款业务。
17839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 类型: 景区
该墓群位于村东300米处,共4座,其中,圆型砖室墓3座,长方型土塘竖穴墓1座。1972年清理1座,出土的文物有瓷器、铜器、陶器、铁器和铜钱等。根据墓葬的形制和出土的文物鉴定,该墓为明代墓,被定为区县级文物。
17840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 类型: 景区
位于村东北200米处。1974年窑地取土时暴露10座,均为小型砖室墓,据有关专家考证,该墓为明代墓,被定为区县级文物。
17841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 类型: 医疗
俗称“生疹子”。解放前发病率为99%以上,死亡率高达40—50%,在个别家庭达70%以上。解放后,对麻疹病人采取了医疗措施,死亡率逐年下降。 1955年1月,境内普遍发生麻疹,各诊所医务人员日夜巡回出诊,对病人采取了治疗措施。1957年,境...
17842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 类型: 医疗
1952年,境内北里八口村发现乙脑1例,天津县政府接到疫情,立即组织医务人员奔赴现场,对病人进行治疗,并在该村接种乙脑疫苗150人。 1957年,乙脑再次流行,主要分布在大任庄、张道口。发病3例,经治疗无1人死亡。 1966年发病1例,死亡...
17843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 类型: 医疗
50~60年代初,年发病率为0.1%。病人重者死亡,轻则留有后遗症。 1965年,流脑大面积流行,发病41例,死亡3人。主要分布在南里八口、北里八口一带。 1968年开始,对0—12岁儿童进行疫苗接种,是年共注射5120人。 1978年发病...
17844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 类型: 医疗
痢疾是境内比较常见的一种肠道传染病。1950年至1965年,年平均发病率为0.45%。 1950年发病124例,占总人口的0.99%,是发病率最高的一年。为控制痢疾蔓延,卫生部门采取了“防重于治”的方针。每年搞1次以防治肠道传染病为中心的夏...
17845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 类型: 医疗
俗称“黄病”。1960年以前,因无肝功化验,即有死者,亦不知其因。 1963年,发现肝炎患者43例,经治疗后,于1964年根据天津市对6种疾病的防治要求,对上述病人进行了复查,已治愈38人。 1964至1977年,年平均发病率为0.29%,...
17846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 类型: 医疗
俗称“痨病”。解放前患此病者即为绝症,死者无数。解放后,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特效药品不断推出,此病已被列为常见病。1978年发病6例,1981年发病3例,均已治愈。
17847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境内地势低洼,沟渠很多,因此人们常以苇箔、席篓子、赶网、扒网等渔具捕食小鱼。做这种饭食多为锅底下熬鱼,锅上边贴玉米饽饽,叫做一锅熟。俗语说“鱼是驮饭的驴”,人们是越吃越爱吃。
17848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用红高粱面掺些榆树皮面,和好后用一种叫做“床子”的木制工具压成。将水烧开后,边向锅里压边煮,熟后捞出,浇卤拌菜而食。
17849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将快要成熟但颜色还发青的大麦粒去皮煮熟,用石磨磨成寸余长的条状物,然后浇卤调蒜末及菜而食。
17850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玉米面或高粱面中放入适量的盐和五香面,和好后制成尜尜,然后用油、葱花和其他佐料炝锅,加水,将尜尜煮熟。这样将主食和汤菜混为一体,即简便,又好吃,又热呼。过去天寒季节境内人经常食用。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