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60790 条 3752 / 4053
56266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传说农民张士诚发动中秋夜吃“月饼”,将当时汉人三家所养的一“元”,一夜全杀完。从此,吃月饼的习俗,相沿成例。 这天,有的到寺岩“听香”,占卜休咎(好歹运)。今城乡文化馆、站、学校,每于是夜,举行灯猜活动。 湖头地区...
56267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九月初九,是传统的重阳节,又叫“重九节”、“敬老节”。这一日,古为“登高避祸”,沿袭成例。至今,老年人常于此日,步登高山。有的中小学生,亦常于此日登山秋游。 1990年定这天为“老人节”,1991年,实行第一个“老人节”。
56268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立冬是已进入冬寒季节。民间少数举行“祭冬”,多杀牲物“补冬”,滋补身体过冬。
56269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冬至俗叫“冬节”,一般在农历十一月间(阳历大多是十二月二十二日)。各家都用糯米粉搓成“米丸”,和糖或盐煮成甜丸或咸丸敬“土地公”、“灶神爷”和祖先,然后合家吃丸,寄意团圆。还于门扇、树干、土砻、风鼓、踏碓、织布机、纺车等家具之上,各粘上一丸...
56270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称“除夕日”,俗称“过年”。事先,打扫室内外,洗刷椅桌被帐,备年料,添新装、贴舂联迎新岁。“过年”民间流传的民俗歌谣:廿三“巡巡”(巡看家务),廿四拜灶君(廿四早拜灶君上天),廿五掸尘(掸扫室内外陈物灰尘),廿六洗...
56271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正月初九“天公生”。各家备牲醴“敬天”。祈求合家平安。患灾难或病重的,也多在这天求天庇佑;外出谋生的,大都候“天公生”后离家。
56272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二月初二,俗说是“土地婆生”,上地婆擅管鸡鸭,所以各家备牲醴,供敬““土地婆”,祈求六畜兴旺。
56273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二月十九“观音生”。崇奉“观音”菩萨的庵堂寺、庙,每于此日备牲敬佛、演戏宴客,向观音求福。
56274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三月十九,俗称“日月公生”。原出明亡,不少孤臣遗老逃亡南下,为纪念明室。但不敢公开,乃隐“明”字为“日月”,以崇祯皇帝吊死的忌日为“日月公生”寄托不忘明室之意。至今民间尚留此俗。
56275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六月初二“土地公生”。这时,早稻初收成,农家多于这夭煮新米干饭和牲醴,供献厅堂的土地公,叫“尝新”。外安溪农家,大都蒸米棵,内安溪地区多扎糯米粽,制“咸糍”过节。外出的人们,每多于此日赶回家乡,教神敬祖,酬酢亲友。
56276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六月廿四,俗称“雷公生”。传说雷公生成“鸡母嘴”,所以这天各家不敢杀鸡,专备鸭或鹅过节,祈望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56277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清代,官宦人家着清朝服(民国成立后,清服不见)清末民初绅商冬穿长袍、马挂;夏穿较浅或白色上衣,阔筒裤。民国都穿土布织的大裾式布纽的汉装;有的妇女穿花边纹条,出门加四幅裙,老妇逢喜庆还上着大红袄;20年代后,渐有外来的斜纹布,男装大裾式渐改为...
56278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八月初一,俗称“灶君公生”。传说这天,灶君大清早上天“奏好事”,所以各家天蒙亮便排牲醴于灶间,特制甜“米丸”,烧帛燃炮,为灶君送行。
56279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清代,男人蓄辫。冬天,有的戴布风帽,或纱猴帽,有的把长辫子卷缠于头上,外加缠线织条巾,叫“缠头巾”。绅豪家戴黑色瓜辫帽。妇女不戴帽。小孩冬戴风帽、犬耳帽,夏秋戴帽箍。农民出门,多戴竹叶笠。民国时期,传入平边的毡帽和大舌帽。20年代后,内安溪...
56280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鞋清代,妇女缠足,外穿自制的尖头绣花鞋;男子的鞋,是自衲制的布底鞋,作客时穿鞋,大年初一穿鞋,日常多打赤足,用木屐过夜(不少人整年都没鞋穿)。至于长途肩挑和远行,都穿草鞋。民国以后,妇女缠足解放,放脚复原,故都自制合脊的尖头鞋,鞋边加绣有小...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