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60790 条 3708 / 4053
55606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 类型: 物产
惠安传统养殖品种为牡蛎(俗称蠔),人工养殖,始于北宋年间。民国时期的牡蛎养殖,已在沿海普遍发展,分布于白奇、里春、奎壁、山腰、峰尾、辋川等地。 1953年,全县养殖面积达5680亩,总产量为1810吨。1958~1960年有所下降,197...
55607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 类型: 物产
俗称大蛏、蛏仔,是主要的传统养殖品种。民国时期,缢蛏养殖在沿海地区已有相当规模。 1953年,全县养殖面积1663亩,产量748吨。1957年,有苗埕1246亩,产苗106.65吨;尔后,随着洛阳湾、辋川湾等地蛏苗基地相继建立,取得稳定持...
55608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 类型: 物产
明嘉靖《惠安县志》载有“蛤埕一十所、官蛤埕二所”,产“蛤蜊、蚌、花蛤、西施舌”。这里所指的蛤埕、官蛤埕属蛤蜊等的人工管养。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惠安的花蛤人工养殖处于空白状态。直至1968年,才从连江引进花蛤苗(中苗)于张坂的下宫、东岭的珩山...
55609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 类型: 物产
1982年,辋川的社坑和后龙的和平等村利用天然苗种进行人工试养,1989年,仅养殖30亩(辋川的社坑),产量8吨。从天然苗种资源看,尚有一定潜力。
55610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 类型: 物产
紫贻贝为寒温性物种,年年得从北方运来苗种。惠安于1974年开始试养。尔后,时断时续,至1989年,只剩下上西海带场养殖60亩,总产75吨。 此外,还先后开展翡翠贻贝(1975年),华贵栉孔扇贝(1979年)及杂色鲍(1979年)人工试养,...
55611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 类型: 物产
明嘉靖《惠安县志》载:“紫菜产小岞海中,柔嫩,缫成索者胜。”《崇武所城志》载:“龟屿、洋屿、石屿、青屿……大小男妇于潮退时铁钩取,紫菜、赤菜、青苔之属。”尔后进入紫菜坛的管养,并沿袭至今。 紫菜人工养殖始于1964年,由港墘海带场和县海带...
55612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 类型: 物产
惠安海带人工养殖始于1958年。是年下半年筹建县海带场及莲城、大岞、港埔等8个养殖场,计投苗试养220亩,获得成功。1959年,实产33.8吨。1963年,发展到14个场,养殖面积1267亩,总产300吨。因经济效益差,1964年,仅投产4...
55613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 类型: 物产
1968年9~11月,从广东省海南引进细江蓠原种二批计6700公斤,进行多点试养。东凉点获得成功,因数量少不能成批加工,销路不畅而中断。
55614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 类型: 基础设施
1972年开始架设泉州至惠安的35千伏输电线路,全长21.78公里。同年,建北关变电站,装机7000千伏安2台,担负城关、东岭、螺阳、黄塘、涂寨、辋辋川等乡(镇)及电灌站用电。1973年6月18日,以10千伏运行。1974年10月1日,以3...
55615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 类型: 基础设施
于1989年下半年转为惠北线开关站。其装机分别调给上仑站500千伏安1台,调给山腰站2000千伏安1台,作为城关地区备用电源。
55616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 类型: 基础设施
1973年架设杏林至上仑35千瓦高压输变电线路,全长7.04公里,装机3800千伏安2台,然后由上仑延伸至东溪二级电灌站直变,35千伏变压为0.4千瓦,线路长7.68公里,装机1000千伏安2台。1974年11月30日投产。供应东园、张坂、...
55617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 类型: 基础设施
1980年建站,线路由东溪电灌站延伸至山霞,全长5.01公里,装机3800千伏安/2台。1982年5月1日正式运行。主要担负沿海突出部的山霞、崇武、东岭、净峰、山岞等乡(镇)用电。
55618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 类型: 基础设施
1975年,由县城北关架设35千伏线路至山腰街,全长15.91公里,装机3000千伏安/2台。1976年10月1日投入运行。主要担负山腰、盐场、盐业机械厂、后龙、南埔、涂岭、化工厂等乡(镇、厂)用电。
55619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 类型: 基础设施
1977年9月架设35千伏线路,并入大电网,全长6.26公里。
55620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 类型: 基础设施
1987年开始办理征用土地,同年6月12日动工兴建,1988年底基本完成,1989年1月31日正式投产运行。容量装机31500千伏安/1台。该站建成后,为缓和惠东片的用电矛盾,1989年继续动工兴建东岭、崇武二座变电站。同年,霞光至东岭的1...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