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61386 条 362 / 4093
5416
除夕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腊月廿五日为“小年”,家家“攘尘”,搞好环境卫生;一年最后一天为“大年”。门上贴“角字”、“春联”,门楣贴“岁钱纸”(一种图案画)。装年盆,敬祖先,晚上合家吃“团圆饭”。房中点“岁灯”,灶膛留“岁火”。长辈给小孩包“压岁钱”。男人坐至夜分为...
5417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章节介绍广昌县道德风尚的情况
5418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凡父母去世,弟妹的教养婚娶均由哥嫂主持,今仍存此俗。人际交往以“和为贵”,不作无原则的争斗。对外来客户,友好相处,不排外。好吃懒做,人皆耻之,至今仍然。新中国成立初,干部下乡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成为社会风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
5419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烈日下晒书画衣物,防虫蠹。又将端午节的蒲艾门彩连同鸡蛋、冷水置木盆中,先在太阳下晒热,后煮沸。小儿吃蛋并用水洗澡。
5420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当夜,“妇女作七巧会,罗拜月下,以诸果置糖蜜中,露一宿,厥明饮之。”①(① 清同治六年《广昌县志·风俗志》。)民国时其俗渐废。
5421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油茶产区,村民于此日做会加餐,各户派人进山插禁牌,禁止早摘油茶果,至霜降日开禁。
5422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冬至前三,茶籽乱拈”。油茶产区自冬至前三日起“放零[liaη]”,可到别人茶山里捡遗下的油茶籽,以免物弃于地。1956年起茶山归生产队所有,“放零”之俗仍存。农户捡的茶籽都交生产队,由队转记工分作为报酬。 明清时,冬至日有祭祀始祖之俗,至...
5423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俗重兄友弟恭,尊老爱幼。凡父母去世,弟妹的教养婚娶均由哥嫂主持,今仍存此俗。人际交往以“和为贵”,不作无原则的争斗。对外来客户,友好相处,不排外。
5424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历来男“人勤稼穑”,女“勤于纺织”①(① 清同治六年《广昌县志·风俗志》。),“昼出耘田夜绩麻”,“丢下禾镰拿扫帚”,四时劳作,不怕苦累。好吃懒做,人皆耻之,至今仍然。
5425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民俗以“作田为根本”、“一籽落地万籽回”——最保险;经商如“水里求财”多风险。故“其民少商贾,耕织自给”②(② 宋《旴江记》。)。时至民国,外出经商者寥寥无几。1980年后在改革、开放形势推动下,农民涉足流通领域者才日渐增多。
5426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苏区时,农村基层干部,“自带伙食去办公,夜打灯笼访贫农”。新中国成立初,干部下乡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成为社会风尚。“文化大革命”搅乱思想,损害了这种优良传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拨乱反正,各级领导下基层。
5427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1964年3月起,全县开展学雷锋活动。沿江乡赤岸小学五年级学雷锋小组自1964年夏起每届学生坚持为烈士家属黄金香(女)砍柴,坚持二十余年。尖峰粮油管理所职工从1975年以来,十数年如一日地给当地敬老院优抚对象送粮油上门。
5428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1979年开展扶贫工作后各地扶助贫困户蔚然成风。 大株乡横山村小组共产党员揭学云家年年侍奉双目失明的孤寡老人(小名小伢仔),吃饭、穿衣、浆洗缝补,关怀备至。 杨溪公社杨溪大队上街生产队社员曾庆禄,夫妻呆傻,儿女年小。农村分田到户后,生产、生...
5429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章节介绍广昌县其他习俗的情况
5430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章节介绍广昌县乡规民约的情况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