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其他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5398
颗粒名称: 第十章 其他习俗
分类号: K892
页数: 5
页码: 964
摘要: 本章节介绍广昌县其他习俗的情况
关键词: 广昌县 其他习俗

内容

第一节行(店)规明、清以来,广昌猪牛牙行或商号、手工业作坊逐步形成不成文的行规、店规,沿用至民国末年。
  一、“保六畜” 猪牛牙行是牲畜市场交易中介。牲畜买卖成交后,买方若对牲畜健康状况不放心,可要求实行“保六畜”。牙行居中调停,登记备案。六天之内,若牲畜发病,可随时退还卖主;如果六天中牲畜健康无恙,买方应在第七天内付清价款,彼此恪守信用。民间通过“保六畜”杜绝不法商人出售病畜坑害顾客的恶劣行为,控制畜疫传播。
  二、卖牛留缰绳农民卖牲畜不卖缰绳,纵然是亲友之间交易也不愿以绳相赠。故买牛马者要自备缰绳。
  三、收学徒商号收徒要求有担保人,并签订契约,交拜师钱(银洋)20~60元。学徒进店时,先向座师(老板)行拜师礼,次向先生(上柜)、师傅(头柜)、师叔、师兄(二、三柜)行礼。学徒期一般为3年(也有4年的,可免交拜师钱),无工资,店方只供吃饭,给理发钱,每年给一条工作裙。要求学徒严守店规,非经座师或上柜先生准许,不得擅自离店外出;更不能嘴馋身懒,搬弄是非,偷盗拐骗,一旦发现行为不检,轻则呵责体罚,重则开除,如果情节严重,保人也受牵累。学徒每日工时长达14小时,头年干杂活,甚至还要给老板娘洗衣、做饭、带小孩,次年开始学“生意”(包括学珠算、心算、记帐、商品保养和加工技术等等),3年满师,再帮座师1年,工资另定。
  四、“打牙祭” 清代,各行业于夏历每月朔望之日祭祀祖师、赵公明元帅,祭毕分吃“祭肉”,名曰“打牙祭”。民国时祭行业祖师之俗逐渐废弛,老板为安抚店员学徒,于每月初一、十五日给每人增加4两(125克)猪肉“打牙祭”。一年中新年初二日“起牙”,店主请帮工饮酒,表示当年仍然聘用,腊月吃年夜饭叫“完牙”,帮工如被店主请坐上席,即表示来年辞退。新中国成立后,行业旧规均已革除。
  二节祭祀一、祭奠革命烈士 1935年(民国24年)起,白水镇群众自发地为苏区时期在广昌牺牲的一些外籍革命烈士扫墓,照例点烛焚香,烧纸钱。1950年后,在清明日,以部门为单位列队向革命烈士墓(纪念碑)敬献花圈,肃立默哀,缅怀先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二、祭祀祖先民国时,民间于朔望日以香灯、素饭在厅堂上供,传统节日也陈列酒肴祭祖。清明节扫墓,对始祖祭祀尤为隆重。合族子孙齐集于大宗祠行三献礼,墓祭时,放炮,鸣金,奏乐,主祭人(族长)就位,助祭者肃立排班,献馔献酒,行跪拜礼,读祭文,祀毕回祠聚餐。1950年后,废除祭祖旧仪,清明节前后各氏族子孙给五代之内的支祖扫墓。1983年起,少数氏族散居外省的子孙有组织地来县进行“寻根”祭祖活动,行礼如旧仪。
  三、祀神祀孔庙宋绍兴八年(1138年)至清末,每岁以夏历二月、八月上丁日(上旬逢丁之日),举行祭祀大典,知县率僚属生员行三献礼,有乐有舞,读祭文,颂胙肉。村坊私塾亦供奉孔子牌位。
  祀灶君俗传灶君“察善恶”、“降祸福”,家家朔望香灯奉祀。夏历腊月二十四日之夜送灶君上天,锅中点油灯,灶上列酒肴米糖上供,求其莫讲人间坏话,“上天奏善事,下地降吉祥”。1941年(民国30年),县人高丹杏(字观莲)作《浪淘沙·送灶君》词,向传统迷信挑战:“权重可通天,贪欲难填,人间苦难几曾怜?!脑满肠肥君去也,吃我一鞭!愚顺最堪嗔,干宝余愆,自求多福勿求仙。红烛高烧除晦气,且看来年。” 祀土、谷神厅堂祀“土地神”;村口社坛祀“社公”;田塔祀“五谷之神”(俗称“田神”)。逢年节具香烛祭品上供,祈祷人畜平安、田禾大熟;社日或遇水旱虫灾害时刻则向土谷之神祈禳;平时农户杀猪要在神前挂“雄花纸”(猪血洒于草纸上)令享“血食”。新中国成立后,农民依靠科学抗御自然灾害,求神抗灾之俗已革。
  忠烈庙祀关帝庙祀关羽;太子庙祀蜀后主刘禅之子刘谌(蜀亡,举家殉国);张王庙祀唐代忠臣张巡。每年各地定期举行迎神赛会,远近商旅毕至,也交流物资。是时,庙内香烟缭绕,三牲酒果献祭,瞻拜者络绎不绝。神像出宫游行时,刀矛斧钺,旌旗招展,踩高跷、扮故事和司乐队列继其后。沿途乐声悠扬,鞭炮声声,观者塞道,直至神像回宫为止,同时开台演戏。向例,白水镇于六月二十六日(夏历)为七太子庙会日,其他乡镇于七月二十二日举行张王庙会。据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建昌知府秦夔《谕民榜略》载:广昌张王庙会兴起于明成化十六年,会期为时半月,赣闽浙“军民商贾莫不云集”,盛极一时(详《杂记》)。民国时,城关举行张王庙会,为期半月,有童装戏文10台,闽浙赣来宾达万人。历世不衰的新安牛岗会即是张王庙会的演变和发展。至今废庙会,只定期或不定期地开物资交流会。
  第三节禁忌一、节令忌新年初一日忌用针剪,忌讲不吉利的话,废水宜装入水桶,名曰“圈财水”;元宵节前不得向邻居取火种;分龙日忌倒粪桶,触犯雨神闹旱灾;已出嫁女儿不能在娘家过年;南瓜不能留过年(因“南瓜”谐音“男寡”)。
  二、送礼忌赠送礼物忌用奇数,宜用偶数,但偶数中忌逢“8”;礼物包装:红喜事宜用红纸,忌黄、绿、白纸,吊丧礼宜用黄、白纸包,忌用红纸。
  三、探、慰忌探望亲友,送年送节或贺喜忌在下午,因民俗以下午为慰问病人时间;慰问丧家眷属临别时,客人忌说“多承”、“再见”,只可说些安慰节哀之语;探望产妇,男人忌入产房,以免污损“神光”;寡妇看望新婚夫妇,忌入新房。
  四、饮食忌长辈在坐,忌先吃饭、后饮酒,谓之“饭(犯)上”;晚上忌食姜,伤肺;孕妇忌吃狗肉,否则,婴儿喜咬乳头;6人同席饮食,忌坐成“乌龟席”,即2人对面(龟头、尾),4人对座(龟脚)。
  五、营建忌忌从屋梁上掉下斧头,谓之“虎下山,必伤人”;忌妇女脚跨“五尺”或屋梁木料;床板、饭甑所用木板忌8块;打灶忌脚踏灶膛,免“血财不旺”。
  六、语言忌水运工人忌言“散、翻、久”;雨伞讳称“雨盖”,帆布讳称“抹布”,韭菜讳称“快菜”;商人忌言“折”〓、腻(滞销);猪舌讳称“猪赚”,猪耳(方言读[ni])讳称“顺风”。(其他忌讳语见卷三十《方言·民谚》) 新中国成立后,广昌人民解放思想,相信科学,多数禁忌,已成笑料,惟探慰、饮食、送礼禁忌至今仍存。
  第四节陋习一、赌博晚清,广昌受广东开赌筹捐之影响,赌风盛行。打纸牌、打麻将,城乡常见,庄家抽“头”取利。大规模地开场聚赌,多在乡村圩镇,有“开花会”、“押车宝”与“散牌九”等名目。每场次赌徒盈百上千。民国时期禁赌实系明禁暗纵。赌场都有恶霸势力为后盾,每逢庙会、当圩日或中秋、春节最盛。1925年(民国14年)长桥乡聂田吴文荪匪首,在该乡长生街胡家门口搭赌棚,取名“公平堂”。逢圩聚赌十多庄,常年抽“赌税”。豢养“喽啰”,收买枪支,扩张恶势力。1946、1947年中秋节前后,县参议会副议长廖其祥,长桥警察所长廖斌联合在尖峰、长桥、千善圩开赌场抽税。广昌县政府不敢取缔。不少赌徒倾家荡产,恶霸借机搜刮民脂民膏。
  新中国成立后严禁赌博,刹住赌风,但“文化大革命”以来又有暗中聚赌者。
  二、吸鸦片烟清末,广昌有一些人吸鸦片。民国时期,县城、白水、头陂、大株、塘坊、长桥等地设有烟馆,仅头陂一地就有烟馆15个。富有者到馆内横卧烟床,在别人侍奉下吞云吐雾,贫者买烟膏(“烟泡”)用开水吞服过瘾;无钱买烟土时,便卖儿女、嫁老婆。杨溪柘林村刘垂柳,因吸鸦片烟家产卖尽,最后卖妻,留下5岁小孩,哭着要娘,刘指着烟枪锅说:“你娘在这个窟窿里!”民间还有《烟鬼谣》:“鸦片烟枪一个梆(即烟枪头),收(坑害)了几多好儿郎;鸦片烟枪打一掷(〓,方言音),有钱吃烟便做贼。” 深刻地揭露了鸦片之害。
  苏区时期严厉禁烟,儿童团、赤卫队员铲烟苗,捉“烟鬼”,送戒烟所集中强制戒烟,成效卓著。
  1952年起人民政府严令禁烟。吸、种鸦片烟者从此绝迹。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