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10032 条 118 / 669
1756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平潭地方戏曲包括闽剧、词明戏、评话。
1757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平潭民国13年(1924年),中楼乡中广自然村翁弟仔、大坪村林发弟与福清县杨阿辉合股创办“乐天仙”闽剧戏班,在平潭、福清、永泰等地演出。
1758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明末清初,浙江省余姚县词明戏艺人林氏兄弟流落平潭,在苍霞垄村(今属敖东乡)安家落户后,开始演出木偶词明戏以谋生,并衣钵相承,久演不辍。至清乾隆年间,平潭木偶词明戏十分盛行,艺人林阿六,演技高超,名噪福清、长乐一带。在闽剧尚未传人平...
1759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民国时,平潭评话艺人不多,进岛说唱多是福州、福清等地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文化馆组织评话艺人,走乡串村,巡回说唱。1950年秋,县召开第一次业余文艺工作者代表会,评话艺人被邀请参加。1953年9月,第一区评话艺人为配合土改...
1760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平潭文艺创作包括诗文、剧本、话本、音乐、舞蹈、书画、摄影、贝雕。
1761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明代以来,平潭文人辈出。民国版(平潭县志》为施万春等14位著名文人立传。明代学者林域曾授繁昌知县,著有《论史鸿文》、(桃洋漫稿》二书。至清代,诗文创作曾兴盛一时,施万春、施天章、陈文策、林琪树、任杰、任可大等名士,所作诗赋、论记、...
1762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民国35年秋,爱国青年进步组织“星期会会”,将鲁迅名著《阿Q正传)改编为话剧在县城上演。1952年2月,由流水乡业余剧团演员郑振远执笔,把同名评话本(三世仇》改编为现代戏,以配合土改反霸运动。此后,该团又陆续改编并上演《血泪仇》、...
1763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平潭民国29年(1940年)10月,“平潭五四青年会”编演闽剧(咱们俩共同杀敌去》、《团结起来,共赴国难》,宣传抗日,激励士气。民国35年秋,爱国青年进步组织“星期会会”,将鲁迅名著《阿Q正传)改编为话剧在县城上演。
1764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60年代,县内曲艺创作较活跃,一批业余作者为配合阶级斗争、国防教育以及生产运动,创作了一批相声、评话、说唱、故事等作品,其中相声(赶紧回头》,评话(东海凯歌)、(黄埠岭歼特》,说唱(菩萨会餐》、(牛山洋上红旗飘》、(歌唱焦裕禄》、...
1765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文化部门注意发掘民间传统文艺节目。1956年3月,成立以民间老艺人为主的“民间歌舞整理小组”,通过举办民间歌舞会演,发掘民间音乐、舞蹈节目25个,从中选拔《孩儿戏蚌》、《藤牌舞》、(带鱼舞》、(剪花舞》等7...
1766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平潭艺术包括书画、摄影、贝雕。
1767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清雍正年间,进士周绍龙擅长书法,风靡一时,“人得其尺幅,皆藏奔之”。姚长济师承周绍龙,县内不少碑额及私家楹贴多出其手笔。嘉庆年间,林尧封潜心临摹晋唐书帖,其飞白书别成一格,来自浙江、广东、台湾等地的慕名求书者络绎不绝。道光年间,林...
1768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平潭的摄影业原为商营普通照像,80年代后,摄影艺术有所提高,讲究人物造型、景物配置、构思意境等,业余爱好者不断增多。
1769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1959年8月,成立地方国营贝壳工艺厂,开始生产贝壳堆画,随后逐步发展为贝壳雕画。1971年后,产品开始在“广交会”展销。林国钦等工艺人员,采用平面拼贴、块片浮雕、坯模造型、螺向镶嵌等工艺技法,创作出圆雕、浮雕、嵌贝漆器、嵌贝仿古...
1770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平潭电影、广播、电视发展情况。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