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词明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174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词明戏
分类号: G127
页数: 2
页码: 602-603
摘要: 本段介绍了明末清初,浙江省余姚县词明戏艺人林氏兄弟流落平潭,在苍霞垄村(今属敖东乡)安家落户后,开始演出木偶词明戏以谋生,并衣钵相承,久演不辍。至清乾隆年间,平潭木偶词明戏十分盛行,艺人林阿六,演技高超,名噪福清、长乐一带。在闽剧尚未传人平潭时,词明戏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惟一剧种。县内除林家戏班外,还有敖东安海、苏澳山桥、潭东澳前3个提线木偶词明戏班。
关键词: 平潭 文化 事业

内容

明末清初,浙江省余姚县词明戏艺人林氏兄弟流落平潭,在苍霞垄村(今属敖东乡)安家落户后,开始演出木偶词明戏以谋生,并衣钵相承,久演不辍。至清乾隆年间,平潭木偶词明戏十分盛行,艺人林阿六,演技高超,名噪福清、长乐一带。在闽剧尚未传人平潭时,词明戏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惟一剧种。县内除林家戏班外,还有敖东安海、苏澳山桥、潭东澳前3个提线木偶词明戏班。
  清道光年间,平潭的词明戏改为以人扮演角色,演出剧目有《薛仁贵征东》、(许仙借伞》、《金鸡岭》、(鲤鱼判》、《八卦图》等。不仅在县内演出,还到福安、宁德、罗源、连江、闽侯、长乐、福清等地演出。至光绪末年,艺人林日才、林日福,享有盛名,所组戏班,久演不衰。民国时期因社会动荡,战事频仍,多数戏班,停锣息鼓。林家班亦趋衰落,并改用线偶演出,以缩减开支。
  50年代中期,为发掘戏曲文化遗产,政府鼓励词明戏演出,但因老艺人相继去世,组班困难。1961年9月,县文化部门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基层调查,并征集到词明戏剧本46本,其中《目莲传》、(刘智远》、《临水斩白蛇》等,系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手抄本;《刘孙礼》是嘉庆二十年(1815年)的手抄本;(六国封》是同治十年(1871年)的手抄本。此外,林家班第七代传人、老艺人林光铨回忆自录戏文10本,唱录曲牌82首、锣鼓经10题。随后,省文化厅戏曲研究所拨款资助兴办木偶剧团,以“木偶加闽腔”的演唱形式在全县巡回演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演出受到冲击,服装、道具和木偶头像均遭焚毁,词明戏从此销声匿迹。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